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爱去小说网 www.airizu.com,最快更新中国通史最新章节!

    触目神伤。又想到自己远离朝廷,心情怆然。于是感而有作“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所欲留人在,百匝千遭绕郡城。”同年十二月,李德裕郁郁而死。时年六十四岁。

    咸通元年(80),唐懿宗从延资库(即备边库)路过,见锦帛堆积如山,问左右,有人回答说“宰相李德裕以天下每岁度支备用之余,尽实于此。自是以来,边庭有急,支备无乏。”当知道李德裕以吴湘狱贬死崖州时,懿宗说“有如此功,微罪岂合诛谴!”2右拾遗刘邺又上表盛赞李德裕的功绩,于是懿宗下诏恢复李德裕原太子少保、卫国公的官爵,并赠官左仆射。

    李德裕虽位至宰辅,而读书却从未间断。他爱好著述,善写文章,析理透彻,文词动人。武宗常以翰林学士起草诏书,言词不能完全表达他的意思,多命李德裕执笔。在那多事之秋,表奏云合,发往各地的诏书、制诰频频相仍。李德裕在长安私第特建一起草院,院中有精思亭。他奉诏之后,独自一人,“凝然握笔”,挥笔而就。后郑亚将他在会昌年间起草的册命、典诰、奏议、碑赞、军机羽檄加以整理,综合在一起,计二十卷,题名《会昌一品制集》,并亲自写了序言。3后来又汇总他的诗、赋、表状、论,编为别集十卷,外集四卷,合称《李文饶文集》(或《李卫公文集》),流传至今。李德裕历仕宪、穆、敬、文、武、宣宗六朝,他兴利除弊,锐意进取,多所建树。可惜一代名相却因朋党倾轧而“功成北阙,骨葬南溟”。

    《李文饶文集·别集》卷四。

    2《唐语林》卷三。

    3《李文饶文集·序》。

    万曼《唐集叙录》。

    第二节牛僧孺2党争的由来牛僧孺()字思黯,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祖父牛绍,官至太常博士。父牛幼闻,仕宦不显,仅为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尉。牛僧孺幼时随父客居郑县,六岁因父亲病故,遂就养于庐陵禾川(今江西吉安)外家周氏。十五岁时,始迁寓于长安城下杜樊乡(今陕西长安县境)祖业。3藉赐田数顷,依以为生。从此他孜孜矻矻,学业日有长进。永贞元年(805),受到宰相韦执谊的青睐,举进士,得上第4,时年二十六岁。释褐任伊阙尉。元和三年(808),唐宪宗策试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举人,牛僧孺与李宗闵等人“皆指陈时政之失,无所避”。主考官吏部侍郎杨於陵、吏部员外郎韦贯之欣赏他们的骨骾正直,不避宰相,遂署为上第。时李吉甫为宰相,憎恶牛僧孺等人抨击时政,向宪宗哭诉此事,于是诸考官被贬,牛僧孺等人的官职也久久不得迁转,“各从辟于藩府”。

    这元和三年的对策案,史书记载有歧异。有人认为,牛僧孺的策文内容一为“数强臣不奉法”,二是“忧天子炽于武功”,他所竭力抨击的并非李吉甫,而是宦官与桀骜不驯的藩臣2。但李吉甫时以宰相当国,抨击时政自然不能与他无涉。牛僧孺长期不得迁转,也必然会对李吉甫耿耿于怀,由此而导致了对李吉甫及其子李德裕历时多年的激烈党争。

    秉公执法,廉洁自律元和年间,牛僧孺历任监察御史、考功员外郎等职。元和十五年(>

    正月,穆宗即位,他被授以库部郎中知制诰。十一月,改御史中丞。翌年五月,他以“天下刑狱,苦于淹滞,请立程限”。于是条列诸事,上奏穆宗。其中规定凡大事,大理寺限三十五日结案,申奏刑部,限三十日上奏。中事、小事各递减五天。同时,还规定了大、中、小事的具体内容”3。这样加快了审理狱案的时间,改变了旧时狱案滞留,长期不得结案的拖沓现象。牛僧孺秉公执法,对于一些“人多冤抑”的刑狱,他“条疏奏请,按劾相继,中外肃然”。宿州刺史李直臣因贪赃当判为死刑,又暗中行贿中官,由宦官出面为之申理减罪,牛僧孺坚决回绝。穆宗也出面为李直臣说情,说直臣虽然犯赃罪,但却有经度才能,可调他到边远之地任职,以宽免其罪。牛僧孺仍坚持自己的意见,并对穆宗说“凡人不才,止于持禄取容耳。帝王立法,束缚奸雄,正为才多者。禄山、朱泚以才过人,浊乱天下,况直臣小才,又何屈法哉?”穆宗欣赏他的严于执法,当面赐以金紫之服。长庆二年(8),牛僧孺由侍御史迁为户部侍郎。

    2本节材料依据新旧唐书本传者,文中不再一一作注。

    3李珏《故丞相太子少师赠太尉牛公神道碑》,载《文苑英华》卷八八八。4《登科记考》卷十五。

    《资治通鉴》卷二三七,宪宗元和三年。

    2参唐长孺《〈旧唐书gt关于元和三年对策案的矛盾记载》,载《唐史学会论文集》98年版。3《旧唐书》卷五○《刑法志》。

    此前,宣武节度使韩弘之子公武任右骁卫将军,为了维护其父的权位,曾用财货行贿于内外权臣。韩公武卒后,韩弘也继之于长庆三年二月而卒。有人将公武行贿事诉讼于御史府。穆宗可怜其孤孙年幼,尽取韩弘财簿亲自查看,见其中注明中外权臣多收受贿赂,唯独有一行朱笔小字写道“某年月日,送户部牛侍郎钱千万,不纳。”穆宗钦佩牛僧孺的廉洁正直,将此簿出示给左右侍臣,高兴地说“果然,吾不缪知人!”于是迁拜为户部侍郎、同平章事。

    长庆四年(824),敬宗即位,牛僧孺进为中书侍郎,加银青光禄大夫,封奇章县子。不久,又进为郡公、集贤殿大学士,监修国史。当时,敬宗荒淫无度,宦官用事,大臣又朋比为奸,朝纲隳紊。牛僧孺感到有些畏惧,又束手无策,乃数次上表求任外职,予以回避。宝历元年(825)正月,他以检校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任鄂州刺史、武昌军节度、鄂岳蕲黄观察使。牛僧孺到了江夏(今湖北武汉),见江夏城“风土散恶,难以垣墉”,每年都加板筑,并征收菁茆加以苫盖。有些贪官污吏从中营私舞弊,鱼肉百姓,“蠹弊绵岁”,百姓深受其苦。为了革除这一弊端,他计算了每年茆苫板筑的费用,约十余万钱,用以做成砖坯垒墙,取代过去的板筑苫盖,只用了五年的时间,“墉皆甃葺,蠹弊永除”。他又感到所属沔州与鄂州只有一江之隔,虚设官吏,应废除沔州,于是上奏朝廷,得到应允后遂废掉了沔州的设置。这样裁减了官员,减少了国家的财政开支,也减轻了人民的负担。牛李党争太和三年(829),李宗闵辅政,屡次向文宗推荐牛僧孺,称赞他有政治才干,不宜久任外官。于是四年(830)正月,召为兵部尚书、同平章事。时李德裕在浙西任职八年,文宗将他调入京师,欲委以重任。四朝元老裴度也认为李德裕有才干,极力举荐。但由于牛僧孺、李宗闵从中作梗,李德裕又被出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从此“二憾相结,凡德裕之善者,皆斥之于外”。牛、李两人又怨恨裴度举荐李德裕,遂使其丢了相位,并出为兴元节度使,从此,“牛、李权赫于天下”。

    太和五年(83)正月,卢龙军副兵马使杨志诚率其徒举兵作乱,莫州刺史被杀,监军李载义与其子仓皇逃往易州。此事上奏朝廷,文宗召诸宰相商讨对策,牛僧孺说“范阳自安、史以来,非国所有,刘聪暂献其地,朝廷费钱八十万缗而无丝毫所获。今日志诚得之,犹前日载义得之也,因而抚之,使捍北狄,不必计其逆顺。”对于牛僧孺这种不分是非、漠然处之的态度,宋代史臣司马光给予了严厉批评,说“如僧孺之言,姑息偷安之术耳,岂宰相佐天子御天下之道哉!”不久,文宗与宰相宋申锡谋诛宦官,王守澄获知其谋,遂诬奏宋申锡谋反,欲立漳王李湊。文宗一时不明事情真象,将杀宋申锡。牛僧孺为他申辩,说“人臣不过宰相,今申锡已为宰相,假使如所谋,复欲何求!申锡殆不至此!”在牛僧孺的申辩下,申锡才幸免一死。

    《资治通鉴》卷二四三。

    《资治通鉴》卷二四四,文宗太和五年。

    《资治通鉴》卷二四四,文宗太和五年。

    九月,吐蕃遣使者来表示愿请和休兵。恰在这时,吐蕃维州守将悉怛谋率其众奔成都请降,西川节度使李德裕遂发兵入据其城,并上奏朝廷,以为韦皋经营多年,至死恨不能收复此城,今不费一兵一卒,使失陷四十年之久的维州重又归唐。文宗将此事交付廷议,朝臣皆同意李德裕的做法,唯独牛僧孺以“守信为上,应敌次之”为由,命将原唐西边重镇维州又拱手归还吐蕃,并将悉怛谋等人执送于吐蕃。结果,吐蕃再次进据维州城,悉怛谋等惨遭杀害。牛僧孺妒嫉李德裕的功劳,以私害功,确实为一严重失策,故时人“皆谓僧孺挟素怨,横议沮解之,帝亦以为不直”。

    太和六年(832)十一月,西川监军王践言入知枢密使,向文宗诉说朝廷处理维州事不当。文宗怨恨牛僧孺决策失误,僧孺心里不安。一次在延英殿议事时,孜孜求治的文宗对宰相说天下何时当太平,卿等也有志于此吗?牛僧孺回答说“臣等待罪辅弼,无能康济,然臣思太平亦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上无淫虐,下无怨讟;私室无强家,公议无壅滞。虽未及至理,亦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退朝以后,他又对宰相们说“吾辈为宰相,天子责成如是,安可久处此地耶?”十天之内,接连三次上表,请罢相职。遂于十二月,检校左仆射、兼平章事、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当时,内有宦官专权,外有飞扬跋扈的强藩,战事连年,赋敛日益加重,牛僧孺却称之为小康,岂不是欺人之谈!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严厉地批评他说“当文宗求治之时,僧孺任居承弼,进则偷安,取容以窃位,退则欺君诬世以盗名,罪莫大焉!”太和九年(835)发生了甘露之变,宰相及朝官多人被杀,南衙与北司更是势如水火,宦官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在这种情况下,牛僧孺更是心灰意懒,无所作为。他虽然已出任外官,还“嫌处重藩,求归散地”,屡次上表朝廷,未得准许,故在淮南任职六年。至开成二年(837)五月,加检校司空,食邑二千户,判东都尚书事、东都留守、东畿汝都防御使。他赴东都就任后,在归仁里建筑了豪华的住宅,把在淮南任职时的嘉木美石,安放在阶庭,“馆宇清华,竹木幽邃”,从此,他“心居事外,不以细故介怀”,又时常与好友白居易“吟咏其间,无复进取之怀”。

    开成三年(838)九月,文宗征拜牛僧孺为尚书左仆射,并令左军副使王元直持告身宣赐。按照旧例,东都留守入朝,并无中使赐诏的惯例,文宗因怕牛僧孺退让推辞,故由中使赐诏,促令他赶赴京师,牛僧孺不得已而入朝。文宗频频宣召牛僧孺,他又以足疾为由相推辞。由于他坚持不任朝官,遂于翌年八月又检校司空、兼平章事,出任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加食邑至三千户。临行辞别时,文宗赐给他觚、樽、杓等金银古器,并令中使转告他说“以卿正人,赐此古器,卿且少留。”僧孺却奏称“汉南水旱之后,流民待理,不宜淹留。”再三恳求,才被允许离京赴任。

    襄州(治今湖北襄樊)位于汉水之滨。会昌元年(84)秋,洪水泛滥,汉水溢过堤防,大水冲坏了城郭和城内民舍。时李德裕辅政,因牛僧孺治水不力,被贬为太子少保,加太子少师。

    会昌二年(842)五月,回鹘乌介可汗公然向唐朝提出了索取粮食、牛羊,并要执送先已降唐的将领嗢没斯等无理要求,遭到拒绝。此后,乌介可汗又一再剽掠边郡。八月,又越过杷头峰(今山西包头附近),进犯大同、云州《资治通鉴》卷二四四,文宗太和六年。

    等地。武宗以回鹘军入寇,渐进内地,令少师牛僧孺、陈夷行与公卿共同商议对策。牛僧孺奏称“今百僚议状,以固守关防,伺其可击则用兵。”而宰相李德裕却认为“守险示弱,虏无由退,击之为便”。武宗采纳了李德裕主动出击的建议,反击回鹘取得了成功。

    十二月,牛僧孺认为御史大夫在秦为上卿,汉为副相,汉末与丞相俱为三公,“掌邦国刑宪,肃政朝廷,其任甚重,品秩殊峻”。建议准六尚书例,提升为正三品。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之副,“官业虽重,品秩未崇”,建议升为正四品下,“以重其任”。并请“著于典章,永为定制”。武宗同意牛僧孺的建议,遂颁下诏书,以其奏请行事2。同时,牛僧孺对中书门下所奏“谏议大夫七员,从四品下、正五品上”一事提出了异议,他上奏武宗说谏议大夫自汉以来“常居帷幄,从容讽谏,拾遗左右”,如果“其秩峻,其任重,则君敬其言,而用其道。况謇谔之地,宜有老成之人,秩不优崇,则难用耆德”。因此,建议请改谏议大夫为正四品下,并“分为左右,以备两省四品之秩”。武宗又采纳了他的意见,“敕旨依奏”。牛僧孺奏请增加御史中丞和谏议大夫的品秩,提高其政治地位,对于整肃朝廷,规谏讽喻朝廷的过失,以减少其失误无疑起了积极的作用。

    会昌三年(843),牛僧孺进为太子太傅,再为东都留守。翌年九月,在平定了昭义镇刘稹反叛朝廷之后,李德裕上奏武宗,以为刘从谏据上党十年,太和时入朝,牛僧孺与李宗闵为宰相当政,不但不将他留下,反加宰相衔纵去,这是放虎归山,今日刘稹的反叛实是牛李二人之罪。河南少尹吕述致书李德裕,说刘稹死亡的消息传到东都,牛僧孺“出声叹恨”。德裕将其书信上奏武宗。刘稹被杀后,石雄军吏还得到他与牛僧孺、李宗闵的“交结状”。于是武宗大怒,遂将牛僧孺贬为太子少保,分司东都,再贬为汀州刺史。十一月,又贬为循州(治今广东惠州市东)长史。李宗闵也同时被贬。

    会昌六年(84)春,武宗病逝,宣宗继立,白敏中当政。八月,牛僧孺由循州司马北迁为衡州长史,不久又进为太子少保,转少师,分司东都。从此,他“池台琴酒,逍遥自娱”。大中二年(848)十二月二十九日病故于东都城南别墅2。时年六十九岁。赠太尉,谥曰文贞3。

    牛僧孺生当宦官专权、藩帅跋扈、唐皇室日渐衰败之时,他以“方正敢言”进身,但当权以后,却苟且偷安,又与李宗闵“奋私昵党,排撆所憎,是时权震天下,人指曰‘牛李’”。

    《旧唐书》卷十八上《武宗纪》。

    2《唐会要》卷六○。

    《唐会要》卷五五。

    2《牛僧孺神道碑》。而《牛僧孺墓志铭》记为十月二十七日,未知孰是。3牛僧孺谥号《新唐书》本传作“文简”。今从《旧唐书》本传及《唐会要》卷八○。第四十五章张议潮第一节驱逐吐蕃,收复河西张议潮(?—872),沙州敦煌(今属甘肃)人。张氏世为州将2,父张谦逸官至工部尚书3。张议潮曾率领沙州各族人民起义,驱逐了河西地区的吐蕃守将,使瓜、沙等十一州又重新回归唐朝。

    安史之乱使唐朝国势渐趋衰落,边防力量虚弱,于是吐蕃乘隙攻略河西诸州。从乾元元年(758)至大历十一年(77),廓州、凉州、兰州、瓜州等地相继陷落。当吐蕃军最后攻取沙州时,虽然沙州与唐朝的联系中断,但城中军民却顽强抗击。沙州刺史周鼎一边撄城固守,一边向回鹘求救。但救兵经年不至。周鼎召集诸将商议,欲焚毁城郭,率众东奔。部众都不同意,都知兵马使阎朝便缢杀了周鼎,自领州事,继续抗击吐蕃军。当时沙州被围,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处境十分困难。为了解决军粮问题,阎朝“出绫一端,募麦一斗,应者甚众”。最后,“粮械皆竭”。为了保护城内兵民,阎朝与蕃将绮心儿相约,“苟毋徙佗(他)境,请以城降”。在绮心儿许诺不将沙州人民外迁的前提下,遂于建中二年(78)出城投降,“自攻城至是十一年”。沙州军民同吐蕃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陷落后的河西人民惨遭吐蕃的蹂躏,丁壮者沦为奴婢,种田放牧;“羸老者咸杀之,或断手凿目,弃之而去”2。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日夜思归唐皇朝。开成年间(83—840),唐使者赴西域,途中“见甘、凉、瓜、沙等州城邑如故,陷蕃之人见唐使者旌节,夹道迎呼涕泣曰‘皇帝犹念陷蕃生灵否?’其人皆天宝中陷吐蕃者子孙,其语言小讹,而衣服未改”3。即使几十年过去了,当地人民仍念念不忘唐皇朝。

    会昌年间(84—84),吐蕃灾荒连年,“人饥疫,死者相枕藉”。吐蕃内部尚婢婢和尚恐热为了争权夺利,相互厮杀,一时大乱,吐蕃势力衰落。大中()初年,唐皇朝乘机收复了陷于吐蕃的三州(原州、乐州、秦州)和七关(石门、驿藏、木峡、特胜、六盘、石峡和萧关)。4极大地鼓舞了河西各族人民反抗吐蕃统治的斗争。

    不久,吐蕃尚恐热率五千骑兵来到瓜州,大肆劫掠河西鄯、廓等八州,不仅激起了河西人民的极大愤慨,而且使他的部下怨望不平,“皆欲图之”。原陷于吐蕃的沙州首领张议潮,暗中结交豪俊,密谋归唐。大中二年(848),张议潮见时机成熟,遂发动起义,“众擐甲噪州门,汉人皆助之,两《唐书》、《通鉴》均作“张义潮”,敦煌石室文卷原作“议潮”,盖归义后改作“义潮”。2《册府元龟》卷九八○《外臣部》言“沙州陷落后,有张氏世为州将者”,此指张议潮家族无疑。3巴黎藏石室本张景球撰《归义军节度使张府君墓志铭》云张淮深祖曰谦逸,工部尚书,考曰议潭。议潭与议潮为兄弟,据此可知。

    《新唐书》卷二一六《吐蕃传下》。据《元和郡县志》载沙州失陷时间为建中二年。2《旧唐书》卷一九六下《吐蕃传下》。

    3《旧五代史》卷一三八《外国列传》。

    4《资治通鉴》卷二四八,武宗会昌五年,尚恐热作“论恐热”,《新唐书·吐蕃传》作尚恐热,今从《新唐书》。

    《新唐书》卷二一六下《吐蕃传下》。

    虏守者惊走,遂摄州事”2。张议潮等率众驱逐了吐蕃守将,光复了沙州,即派遣使者,赴京师告捷。当时,凉州等地仍控制在吐蕃手中,东道受阻,张议潮的使者,不得不迂道东北的天德城,至大中四年正月,才因天德军“防御使李丕以闻”3。接着,张议潮又“缮甲兵,耕且战”,又先后收复了瓜州、伊州、西州、甘州、肃州、兰州、鄯州、河州、岷州、廓州等十州。大中五年(849)八月,复派其兄张议潭和州人李明达、李明振,押衙吴安正等二十九人入朝告捷,并献瓜、沙等十一州图籍。4至此,除凉州而外,陷于吐蕃近百年之久的河西地区复归唐朝。

    唐宣宗特下诏令,大力褒奖张议潮等人的忠勇和功勋,诏令说,张议潮“抗忠臣之丹心,折昆夷之长角。窦融河西之故事,见于盛时;李陵教射之奇兵,无非义旅”5。因命使者赍诏收慰,擢议潮为沙州防御使,拜明达为河西节度衙推兼监察御史,明振为凉州司马检校国子祭酒、御史中丞,吴安正等亦授官武卫有差。十一月,唐朝令于沙州置归义军,统领沙、甘、肃、鄯、伊、西、河、兰、岷、廓十一州,以张议潮为节度、管内观察处置、检校礼部尚书,兼金吾大将军、特进,食邑二千户,实封三百户。咸通二年(8)三月,张议潮命其侄张淮深率蕃、汉兵七千人克复陷于吐蕃的最后一州凉州,并表奏朝廷2。至此,陷没百余年之久的河、湟故地已全部收复。咸通四年(83),唐朝复置凉州节度使,统领凉、洮、西、鄯、河、临六州,治所在凉州,由张议潮兼领凉州节度使。使贞元初年失守而废置的凉州军镇又得以恢复。3从此河西走廊又畅通无阻,对于加强西北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起了积极作用。河西人民热忱赞颂张议潮的英雄业绩说河西沦落百余年,路阻萧关雁信稀。

    赖得将军开归路,一振雄名天下知。4《新唐书》卷二一六《吐蕃传下》。《资治通鉴》卷二四九将光复沙州事记于大中五年,向达引证石室本《沙州志》认定为大中二年,今从其说。详见《补唐书张议潮传补正》。4《资治通鉴》卷二四九。

    5杜牧《樊川文集》卷二○《沙州专使押衙吴安正等二十九人授官制》。向达考证此制时间当在大中五年十月。

    罗振玉《补唐书张义潮传》。

    2《新唐书》卷二一六《吐蕃传下》。

    3《新唐书》卷六七《方镇表》;《新五代史》卷七《吐蕃传》。

    4《张淮深变文》,见王重民《敦煌变文集》上。

    第二节加强守备,发展生产,重振河西唐宣宗时,由于政治腐败,国力衰微,除置军设使以官爵羁縻张议潮以外,已没有经营河西的能力。因此“张议潮以瓜、沙、伊、肃、鄯、甘、河、西、兰、岷、廓十一州来归,而宣(宗)、懿(宗)德微,不暇疆理,惟名存有司而已”5。张议潮身兼节度、管内观察、营田支度等使,掌握河西军事、行政、财经大权,经营河西地区的重任自然由他承担了。他继续推行耕战政策,大力加强守备,保卫胜利成果;同时还发展生产,以稳定河西局势。张议潮领导河西军民,多次击退了吐蕃军的进攻。居住在河陇地区的各少数民族,东面的党项、北面的回鹘、西南的吐浑残部等,都曾臣服于吐蕃。另外,吐蕃的奴部嗢末,自“尚恐热作乱,奴多无主,遂相纠合为部落,散在甘、肃、瓜、沙、河、渭、岷、廓、叠、宕之间,吐蕃微弱者反依附之”。他们纠结在一起,常常大肆劫掠,但均遭到张议潮的沉重打击。有一次,哨探得知吐浑欲来劫掠沙州,于是星夜报知张议潮说“吐浑王集诸川蕃人欲来侵凌抄掠,其吐蕃至今尚未齐集。”张议潮得知此事后,随即调兵遣将,主动出击。当他率军进至西同附近,遇到了吐浑军。吐浑军不敢交战,狼狈逃归。张议潮挥师追击一千多里,一直深入到吐浑境内,活捉其宰相三人,当场斩首示众。这一战大获全胜,俘虏三百多人,收夺驼马牛羊二千头(匹),然后唱《大阵乐》,凯旋而归。2在沙州北约一千里远的伊州城西,有纳职县(今新疆哈密西北),这里聚集着回鹘及吐蕃残部,频频劫掠伊州,俘虏人民,抢夺牲畜,闹得民无宁日。为了解除这一威胁,大中十年(85)六月,张议潮又亲率甲兵,进击纳职的回鹘部族。兵行不过旬日,进至纳职附近。回鹘一时无备,措手不及,张议潮指挥大军四面围攻,奋勇冲杀,“不过五十里之间,煞(杀)戮横尸遍野”,回鹘大败,“各自苍黄抛弃鞍马,走投入纳职城,把劳(牢)而守”。这次战役,张议潮大胜,收夺驼马之类一万头(匹),凯旋而归。3张议潮打败回鹘以后,仍然“朝朝秣马,日日练兵,以备凶顽,不曾暂暇”。由于他加强战备,积极防御,兼之富有军事才干,足智多谋,屡次击败吐蕃军,稳定了河西的政治局势。人们给予高度评价“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四方犷犴,却通好而求和;八表来宾,列阶前而拜舞。北方猃狁,款少骏之駃蹄;南土蕃浑,献昆岗之白璧。”2在武力保卫河西的同时,张议潮还积极治理,大力发展生产,恢复经济。河西地区是少数民族杂居地区,有的务农,有的放牧,还有的经商。张议潮着手恢复农业生产,注意兴修水利,发展灌溉。当时沙州修建了许多沟渠,每一沟渠还没有“渠头”、“升门”等专门管理人员。3由于水利灌溉的兴建,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出现了五谷丰登景象。当时人们赞颂说三光昨来转精耀,六郡尽道似尧时。

    5《新唐书》卷四○《地理志》。

    《资治通鉴》卷二五○,懿宗咸通三年。

    2《张议潮变文》。孙楷第认为变文可弥补正史不足,参《敦煌变文论文录议潮变文》。

    2《张氏勋德记》,巴黎藏石室本p272号。

    3齐陈骏《略述唐朝与吐蕃的关系及张议潮领导的沙州人民大起义》,《甘肃师大学报》979年第四期。田地今年别滋润,家园果树似□脂。

    □中现有十碾水,潺潺流溢满□渠。

    必定丰熟是物贱,休兵罢甲读文书。4张议潮还大力传播汉族的先进文化。“河西创复,犹杂蕃、浑,言音不同,羌龙嗢末,雷威慑伏,训以华风,咸会训良,轨俗一变。”5使河西地区的风貌有了较大的变化。他能团结各族人民,妥善安置他们的生活与生产活动。大中四年(850),张议潮收复伊州,“因沙州册户居之,羌龙杂处约一千三百人”,使他们和睦地杂居在一起。这对于稳定河西地区的政治局势,发展生产,无疑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咸通七年(8)二月,张议潮表奏朝廷,已令回鹘首领仆固俊克复西州、北庭、轮台、清镇等城2。同年十月,又令仆固俊与吐蕃大将尚恐热交战,大败吐蕃军,并斩杀尚恐热,传首京师3。吐蕃余众逃奔秦州,途中遭尚延心袭击,再败,奏迁于岭南。吐蕃遂衰亡4。河西肃清,使唐廷无西顾之忧。张议潮收复瓜、沙十一州和凉州后,从长安经萧关通往西北的道路已完全打通,“路阻萧关雁信稀”的局面已不复存在。咸通七年七月,张议潮曾向朝廷进甘峻山青骹鹰四联、延庆节马二匹,另有奴婢等。5经过张议潮的惨淡经营,河西地区的局势已稳定,生产得到了发展。咸通八年(87)二月,张议潮入觐长安,朝廷任命他为右神武统军,赐给田地,并于宣阳坊赐第一区。还晋升为司徒7。

    张议潮入朝后,尚遥领河西节度,而以其侄张淮深知留后。咸通十三年(872)八月,张议潮卒于京师,赠官太保。

    4《张议潮变文》附录一。

    5《张氏勋德记》。

    敦煌出土光启元年写沙州、伊州地志残卷。

    24《资治通鉴》卷二五○,懿宗咸通七年。

    3《旧唐书》卷十九《懿宗纪》;《唐会要》卷九七。

    5《旧唐书》卷十九《懿宗纪》;《唐方镇年表》卷五。

    《唐方镇年表》卷五注引《长安志》,但记于咸通七年。

    7孙楷第据变文中“自从司徒归阙后”说,认为他已为司徒,见《张淮深变文跋》。第三节张氏后裔经理河西张议潮入朝时,把河西军务封章陈款,总委其侄张淮深,令守藩垣。张淮深之父议潭,曾先质于朝,卒于京师。他嗣父职为沙州刺史、左骁卫大将军。因经营河西有政绩,加授御史中丞,不久又授官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张议潮卒后,以户部尚书充河西节度使,又授兵部尚书。后又加太仆、侍中(或中书令)。此后,安西的回鹘再次叛唐,引兵进犯肃州、酒泉、西桐地区。张淮深率河西军民英勇反击,活捉回鹘首领,俘获士卒千余人,并表奏朝廷。朝廷派遣左散骑常侍李众甫、供奉官李全伟等上下九使,诏赐淮深,兼重赐金银器皿、锦绣琼珍。

    张淮深继张议潮后尽力经营河西,多次打退了各族对河西地区的进犯,其文治武功,不下张议潮。当地人民热情讴歌他说自从司徒归阙后,有我尚书独进奏。

    □节河西理五州,德化恩沾及飞走。

    天生神将□英谋,南破西戎北扫胡。

    万里能令烽火灭,百城黔首贺来苏。2大顺元年(890),张议潮女婿、沙州刺史索勋发动了政变。由于变生肘腋,张淮深兄弟猝不及防,于是“兄亡弟丧,社稷倾沦”。索勋遂自立为节度使。景福元年(892),唐廷正式承认他为河西归义军节度使。

    后来,张议潮第十四女(即李明振之妻)对索勋诛杀张淮深兄弟、武力夺取河西大权甚为不满,率将士诛杀索勋,“赖太保神灵,辜恩剿毙,重光嗣子,再整遗孙”2。李氏拥立议潮之孙张承奉为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之祚,因而复振。光化三年(900)八月,唐昭宗下诏,追认了既成事实,诏令说“制前归义军节度副使、权知兵马留后、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监察御史、上柱国张承奉为检校左散骑常侍,兼沙州刺史、御史大夫,充归义节度,瓜、沙、伊、西等州观察处置押蕃落等使。”3张承奉至天复年间(90—903)犹为河西节度使,奉唐正朔,终唐之世,始终为唐经理河西,亦可谓不忝祖德。天祐()年间,朱温挟天子而令诸侯,群雄逐鹿中原,唐朝名存实亡。天祐二年,张承奉遂自立为白衣天子,建号西汉金山国。后来归降了回鹘。4孙楷第《敦煌写本张淮深变文跋》。文中引《张氏勋德记》和变文论述甚详。《资治通鉴》称张议潮卒后,“曹义全代领军府”,不合史实。孙楷第已有考辨,今从其说。

    2《张淮深变文》。

    巴黎藏石室本张景球撰《归义节度使检校司徒南阳张府君墓志铭》,《李氏再修功德记》。见向达《补唐书张议潮传补正》。

    2《李氏再修功德记》。至于李氏何时发动政变,无明文记载。向达据伦敦藏石室本卷子一面为乾宁二年有“归义军节度张承奉副使李弘愿施物疏”等推测,疑最迟亦当在景福二年至乾宁元年(),详见向达的补正。

    3《旧唐书》卷二○《昭宗纪》。

    第四十六章黄巢唐朝末年,相继爆发了裘甫、庞勋与黄巢等农民起义,其中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影响最深的当首推黄巢农民大起义了。

    本章材料依据新、旧唐书本传者,文中不再一一作注。

    第一节投身义师黄巢,曹州冤句(今山东曹县西北)人,出身于一个世代贩卖私盐的家庭。小时候曾读过一些经典与传述之书,能言善辩。宋人张端义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其父与一老人以菊花为题作联句,那老人一时未就,黄巢在旁见了却脱口而出“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其父怪他不礼貌,欲教训他一通,那老人劝止说“孙能诗,但未知轻重,可令再赋一篇。”黄巢又应声咏道“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2这首诗反映了他从小有变革现状的要求,表现了他豪迈倔强的性格。

    黄巢长大以后,曾与同乡人王仙芝以贩卖私盐为业。在同官府缉私的斗争中,他练就了一身武功,善于骑射,并负气仗义,好抱打不平。后来,他曾几次应试进士科,但皆名落孙山,于是他满怀**地写了一首《不第后赋菊》诗。其诗写道“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当时,唐朝统治腐败,内有宦官专权,外有强藩割据,纲纪隳紊,政治危机日渐加深。翰林学士刘允章曾上书直谏,说“国有九破”和“民有八苦”,揭露了“权豪奢僭”、“贿赂公行”、长吏残暴、赋役不均的弊政,指出了农民在“官吏苛刻”、“赋税繁多”的残酷剥削下,“冻无衣,饥无食”,“号哭于道路,逃窜于山泽,夫妻不相活,父子不相救”的悲惨处境2。僖宗乾符元年(874),河南又连年发生了水旱灾,“麦才半收,秋稼几无,冬菜至少”。但自懿宗以来“用兵不息,赋敛愈急”,各州县又不上言灾情,致使“百姓流殍,无处控诉”。于是王仙芝与尚君长等聚众数千人,于长垣(今属河南)揭竿而起。王仙芝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传檄诸道,斥责唐朝吏治腐败、赋役繁重、赏罚不平等罪恶。乾符二年(875)六月,王仙芝等攻陷了濮州(今河南范县)、曹州,并击败了前来镇压的官军。这时黄巢与族兄弟子侄黄存、黄揆、黄思邺及外甥林言等八人聚众数千人,响应王仙芝,各地饥饿的农民争先加入起义军。“数月之间,众至数万”3。

    在此之前,各地曾流传着“金色蛤蟆争努眼,翻却曹州天下反”的民谣。如今曹州已被农民军攻陷,应验了民谣,向人们预示着农民造反的风暴将在全国兴起,这既大大鼓舞了农民军的斗争士气,也极大地震撼了唐朝统治者。2《贵耳集》卷下,《全唐诗》卷七三三转载。

    《全唐诗》卷七三三。

    2《全唐文》卷八○四。

    3《资治通鉴》卷二五二,僖宗乾符二年。

    第二节纵横中原唐廷见王仙芝与黄巢起义军声势浩大,立即诏令淮南、忠武、宣武、义成、天平等五节度使进击义军。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王仙芝与黄巢采取了避实就虚的流动战术,率军进围沂州(治今山东临沂)。乾符三年(87)七月,天平节度使宋威在沂州城下击败了义军,并上奏说王仙芝已死,遣散了诸道兵。王仙芝、黄巢利用这一有利时机,经过短暂休整之后,便转战河南,迅速攻占了阳翟(今河南禹县)、郏城(今河南郏县)等八县之地。接着,农民军又攻陷了汝州(治今河南临汝),威震东都洛阳。唐廷软硬兼施,一面下令赦免王仙芝等人,一面又频频调动各地官军镇压农民军。王仙芝在攻占阳武之后,攻郑州不下,于同年十二月接连进攻申、光、庐、寿、舒、通州等地,逼近扬州,淮南节度使多次向朝廷告急。

    在农民军的沉重打击下,唐各地州官多闻风丧胆。当王仙芝、黄巢进攻蕲州(治今湖北蕲春)时,该州刺史裴偓诱降义军领袖,请唐廷授任王仙芝为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王仙芝思想有了动摇,欲放弃斗争,接受唐的官职。黄巢大怒,斥责王仙芝说“始者共立大誓,横行天下,今独取官赴左军,使此五千余众安所归乎!”这时群情激愤,责骂不已,怒不可遏的黄巢出拳把王仙芝打得头破血流。在这场冲突之后,黄巢率领二千人马向北进发,与王仙芝分道扬镳了。

    乾符四年(877)二月,黄巢率军攻陷郓州(治今山东郓城),杀节度使薛崇。三月,又攻陷了沂州。黄巢虽连下二州,但仍是孤军作战,势单力薄。这时王仙芝部将尚让屯兵嵖岈山(今河南遂平西),黄巢便与尚让会合,共保嵖岈山。黄巢与王仙芝再次合兵不久,即进攻宋州(治今河南商丘南),由于唐廷调来大批援军,农民军作战失利。于是王仙芝率原班人马南下,再次与黄巢分裂。

    黄巢率本部人马在蕲、黄一带迂回作战,由于作战失利,不得不北返中原,连下匡城(河南封丘东北)、濮州。乾符五年(878)二月,转而进攻亳州(治今安徽亳县)。在此期间,王仙芝相继攻克了安、随二州后,再次为唐廷诱降动心,派尚君长等人前去联络,却为唐将所杀。王仙芝知道上当受骗,遂进兵荆南,不久在黄梅兵败战死。余众一部分南下,活动于江浙一带;另一部分则由尚让率领北上,与黄巢会师于亳州。

    王仙芝既死,众将便推黄巢为主,号称“冲天大将军”,改元王霸,并设官分职,初步建立了农民军政权机构。不久,在黄巢率军袭破了沂、濮二州之后,形势又一度逆转。唐廷命右卫上将军张自勉为东北行营招讨使,督兵进剿农民军。黄巢欲进兵襄邑、雍丘,为滑州节度使李峄所阻。在各地活动的义军也多被官军击溃。黄巢欲进攻东都,唐廷又迅速派来大批援军。这时,唐廷再一次诱降,诏命黄巢为右卫将军,但黄巢“度藩镇不一,未足制己”,仍拒绝投降唐朝。

    《资治通鉴》卷二五二,僖宗乾符三年。

    第三节转战南北乾符五年(878)三月,黄巢率军进攻汴、宋二州,唐廷以张自勉充东南面行营招讨使,以阻止义军。黄巢转攻卫南(今河南滑县东北)、叶(河南叶县)、阳翟(河南禹县),唐廷又诏命河阳兵千人开赴东都,与宣武、昭义兵守卫宫阙,还征调义成兵三千人守卫东都附近的伊阙、武牢等地,以增强东都的防御力量。黄巢见河南一带官军势力强大,难以取胜,而江南则力量相对薄弱;而王仙芝旧将王重隐又攻陷了洪州(治今江西南昌),转战于湖南,于是便率军渡江南下,与王重隐部相呼应,接连攻下了虔、吉、饶、信等州。八月,黄巢军进攻宣州,在南陵为官军所败,于是又进入浙东,经婺州至衢州(今属浙江),然后披荆斩棘,开山路七百里,攻入福建。同年十二月,义军攻下了福州(今属福建)。

    在农民军中曾有“逢儒则肉,师必覆”的传说,其意是遇到儒者则杀,军队必然要覆灭。大概是黄巢屡试进士不第,对儒者颇为同情,因此当农民军进入福建后烧官府、杀官吏,但凡自称为儒者的皆释而不问。当义军经过崇文馆校书郎黄璞门前时即下令说“此儒者,灭炬弗焚。”

    乾符六年(879)正月,黄巢军遭藩帅高骈部将张璘、梁缵的袭击,一再失利,遂进入广南,包围了广州(今属广东)。在此期间,黄巢曾致书浙东观察使崔璆、岭南东道节度使李迢,求为天平节度使。二人惧怕黄巢威势,极力申奏,但朝廷不许;黄巢自己上书,求为广州节度使,却只授予率府率。黄巢恼怒,大骂执政,便急攻广州,遂于九月占领了岭南的这个重镇,杀节度使李迢,并进而攻占岭南一些州县。

    黄巢在广州自称“义军都统”,并发布檄文,斥责朝廷“宦竖柄朝,垢蠹纪纲,指诸臣与中人赂遗交构状,铨贡失才”,提出“禁刺史殖财产,县令犯赃者族”,檄文所说,史称“皆当时极敝”。

    黄巢军已转战各地多年,这次占领广州,“欲据南海之地,永为巢穴”,作为反抗唐朝统治的根据地。但在这一年,从春至夏,疫病大为流行,不少义军将士染上了疫病,“死者十三四”,部下又多“劝请北归,以图大利”。黄巢见在广州难以持久,于是决定杀回中原地区。

    同年十月,黄巢率军离开广州,向西北进发,攻取了桂州(治今广西桂林),恰遇湘江水暴涨,义军便乘数十只大木筏顺流而下,经永州(治今湖南零陵)、衡州(治今湖南衡阳),攻占了潭州(治今湖南长沙)。之后,尚让乘胜进攻江陵(今属湖北),号称五十万。荆南节度使王铎见义军声势浩大,诸道兵又未赶到,以为江陵兵少难以固守,便退守襄阳。尚让攻克了江陵后即与黄巢合兵进攻襄阳,但在荆门中了埋伏,被官军击败,损失甚大。黄巢收集余众,稍加休整,遂渡过长江进攻鄂州(治今湖北武汉),攻破了外城。之后,又转而进攻饶、信、池、宣、歙、杭等十五州。这时黄巢军又得以发展,“众至二十万”。

    黄巢在江浙一带的胜利进军再次震撼了唐廷,唐僖宗一面任命淮南节度使高骈为诸道行营都统,命他迅速进攻义军,同时征调昭义、感化、义武诸道兵南下,与高骈协力作战。广明元年(880)三月,高骈遣其将张璘渡江南下,黄巢军连战失利,退守饶州(治今江西波阳)。张璘又乘胜进军,五月,《资治通鉴》卷二五三,僖宗乾符六年。

    黄巢又退守信州(治今江西上饶)。这时北方诸道军已兵临淮南,张璘又率兵追击甚急,而信州又恰遇疫病流行,义军士卒多死,元气大伤。在义军处境十分危急的时刻,黄巢巧施缓兵之计一方面用重金贿赂张璘,使其减慢进军;另一方面又致书高骈,表示“投降”。高骈中了黄巢圈套,以为大功告成,遂上奏朝廷,声称义军“不日当平,不烦诸道兵,请悉遣归”。当黄巢获悉诸道兵已经北渡淮河,散归其镇,而且义军也恢复了作战能力,即抓住时机,一举杀死张璘,大败淮南兵,并乘胜攻占了睦州(治今浙江建德)、婺州(治今浙江金华)。同年七月,黄巢率军从采石(今安徽马鞍山西南)北渡长江,进围天长、六合等县,义军一时兵势甚盛。这时,高骈见诸道兵已经北归,张璘又战死,“自度力不能制,畏怯不敢出兵,但命诸将严备,自保而已”,同时又向朝廷上表告急,奏称义军六十万,距扬州已不足五十里。之后“遂称风痹,不复出战”。

    唐廷本对高骈寄以厚望,这时见高骈告急,顿时慌了手脚,急忙诏命河南调动各道兵驻守溵水(今河南商水西南),以阻止黄巢军北进。九月,义军击败泗州(治今江苏盱眙)官军,又遇溵水官军内讧,各自散归本镇,于是义军全部渡过淮河。黄巢自称“率土大将军”,队伍“自淮以北整众而行,不剽财货,惟驱丁壮为兵耳”2。义军攻陷申州(治今河南信阳)之后,长驱进入颍、宋、徐、兖等州,所到之处,官吏四处逃散。

    起初,义军将北渡淮河时,宰相豆卢瑑曾议请授黄巢为天平节度使,待其到镇时再发兵除掉他。另一宰相卢携执意不从,认为只要发兵守住泗州,义军不能入关,必还掠江、淮,便无能为力。不久义军北上,淮北告急,卢携遂惶愧称病不出,京师也充满了恐怖气氛。十一月,义军进入汝州(治今河南临汝),黄巢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并传檄官军说“各宜守垒,勿犯吾锋!吾将入东都,即至京邑,自欲问罪,无预众人。”这时朝廷乱作一团,有人主张调发关内诸镇兵扼守潼关,大宦官田令孜还自请率两神策军弓弩手去守关;有人则认为义军拥有六十万之众,潼关又无重兵,难以坚守。但僖宗还是决定让田令孜率兵东守潼关。十一月十七日,黄巢大军进抵洛阳城下,唐将齐克让退守潼关,东都留守刘允章则率众出城迎接黄巢入城。义军纪律严明,只是“供顿而去,坊市晏然”2。

    《资治通鉴》卷二五三,僖宗广明元年。

    2《旧唐书》卷十九下《僖宗纪》。

    《资治通鉴》卷二五四,僖宗广明元年。

    2《旧唐书》卷十九下《僖宗纪》,纪日则从《资治通鉴》。

    第四节建立大齐政权黄巢军进占洛阳不几日,即向关中挺进。十一月二十一日,僖宗以田令孜为汝、洛、晋、绛、同、华都统,将左、右军东讨。就在这一天,黄巢率军西进,攻占了虢州(治今河南灵宝)。并警告拒守潼关的官军说“吾道淮南,逐高骈如鼠走穴,尔无拒我!”

    田令孜虽名为汝、洛诸州都统,率神策、博野等军十万守潼关,但他只是遥领,却派左军马军将张承范等率神策军前往拒战。当时,神策军士皆是长安豪富子弟,只是为了厚得供给和赏赐才贿赂宦官挂名军籍的,平日高车大马,悠然自得,未尝经历战阵。所以一旦听说出征,吓得父子抱头相哭,为了逃避战事,多以金帛雇商贩与贫民代行。十二月一日,黄巢大军进至潼关,唐守关将士断炊,士气低落。义军奋力攻关,而尚让又从被称为“禁坑”的关旁谷中小道迂回到关后,前后夹攻,官军溃退,博野乱军直奔长安,大肆劫掠。

    黄巢一举破关,又乘胜攻克了华州(治今陕西华县),留部将乔钤驻守,自己亲率大军直捣长安。十二月五日,百官刚刚退朝,传闻博野乱兵入城,即各自逃匿,僖宗在田令孜神策军的护卫下,狼狈逃往成都避难,只有很少人从行,文武百官及诸王、妃多不知皇帝去向。当天下午,黄巢前锋柴存未受到任何抵抗即顺利进入长安,唐金吾大将军张直方率文武官数十人至灞上迎接。黄巢乘坐金色肩舆,其将士皆披发,束以红绫,身穿锦袍,手执兵器,簇拥黄巢而行。义军浩浩荡荡,“甲骑如流,辎重塞涂,千里络绎不绝”。黄巢终于实现了“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夙愿。黄巢军意气洋洋地进入长安城,长安市民夹道观看,尚让一再告谕市民说“黄王起兵,本为百姓,非如李氏不爱汝曹,汝曹但安居无恐。”义军将士在街道上每遇到贫民,“往往施与之”。

    十二月十二日,黄巢进入太清宫。翌日,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金统,并大赦天下。黄巢封其妻为皇后,尚让、赵璋等为宰相,郑汉璋为御史中丞,李俦等为尚书,皮日休为翰林学士,孟楷、盖洪等为尚书左、右仆射兼军容使。黄巢下令唐官三品以上全部停任,四品以下则官复原职。可见,大齐是由农民军文武官与唐官僚混合而成的一个政权机构。农民军憎恨官吏,对唐宗室、公卿士族实行严厉的镇压政策,“杀唐宗室在长安者无遗”。宰相豆卢瑑、崔沆及左仆射于琮、右仆射刘邺、太子少师裴谂等藏匿民间,被义军搜出后“皆杀之”,将作监郑綦、库部郎中郑綦拒不投降,“举家自杀”。投降黄巢的左金吾大将军张直方因匿公卿于夹壁墙中,事发后被杀。农民军给唐宗室、公卿士族以巨大的打击,“华轩绣毂皆销散,甲第朱门无一半”;“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2。韦庄的这些诗句形象地反映了这一历史事实。

    大齐政权的建立,标志着黄巢农民军已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昔日威令天下的公卿贵族已被打翻在地,而备遭欺压凌辱的贫苦农民如今却堂而皇之地做了大齐皇帝,扬眉吐气,这无疑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当时有人写《资治通鉴》卷二五四,僖宗广明元年。

    《资治通鉴》卷二五四,僖宗广明元年。

    2韦庄《秦妇吟》。

    诗道“自从大驾去奔西,贵落深坑贱出泥。邑号尽封元谅母,郡君变作士和妻。扶犁黑手翻持笏,食肉朱唇却吃虀”3作者虽然站在敌对的立场上讥讽农民政权,却也无法掩盖这一历史巨变的事实。

    黄巢虽然建立了农民政权,但却没有出台什么改革措施,稳定人心。也没有及时追击望风而逃的僖宗朝廷,给敌人以喘息的机会,所以僖宗得以从容地组织力量,大力围剿农民军。当僖宗逃至兴元时,即诏令诸道各出军收复京师。中和元年(88)正月,诏令镇东、太原、代州等藩帅各发本道兵并赴京师讨伐义军。三月,以凤翔节度使郑畋同平章事,充京西诸道行营都统,与泾原、秦州、鄜延、夏州等节度使“同盟起兵,传檄天下”。七月,又以宰相王铎兼滑州刺史,兼充京城四面行营都统,“遣郎官、御史分行天下,征兵赴关内”。僖宗调兵遣将,各路军马陆续向京师进发。

    黄巢称帝后,曾遣使调发河中(今山西永济西)粮饷,唐河中将王重荣拒战,缴获粮饷四十余船。广明元年三月,黄巢以朱温为东南面行营都虞候,攻陷了邓州(治今河南邓县),以阻止荆、襄官军北上。接着又遣尚让、王播率军进攻凤翔(今陕西宝鸡)。尚让以为郑畋乃一介书生,不谙军事,麻痹轻敌,中了埋伏,大败而归,损失二万多人。原已投降义军的唐夏绥节度使诸葛爽这时也背叛了义军。四月,黄巢任命其将王玫为邠宁节度使,为唐将所攻杀。这时部分官军已分别进至长安附近的渭北、沙苑、渭桥、武功和盩厔(今陕西周至),渐渐逼进长安。黄巢误以为唐大军赶到,急忙率军出城东走。唐军入城大肆劫掠,乱不成军。黄巢夜宿灞上,听说官军已乱,又无援军,回师攻城,官军大败,“死者什八九”,义军收复了长安。2这时,义军同州刺史王溥、华州刺史乔谦(钤)、商州刺史宋岩听说黄巢已撤离长安,也慌忙弃城而走。稍遇风吹草动,黄巢及其将则弃城而走,这一事实说明大齐政权还是很不稳固的。

    黄巢再次进驻长安后,也极力想打开局面。中和元年(88)六月,遣其将王播围攻兴平(今属陕西),击败了唐邠宁节度使朱玫。八月,黄巢将李详击败唐昭义节度使高浔,乘胜收复华州。十一月,孟楷、朱温进军富平(今陕西富平东北),唐邠、夏二军败归本道。中和二年(882)二月,朱温再次攻占了同州。

    黄巢军虽然四处作战,或胜或败,但始终未能打开局面,黄巢“号令所行,不出同(今陕西大荔)、华(陕西华县)”,基本上仍局限于长安一隅之地。一些地主武装多入深山“筑栅自保,农事俱废,长安城中斗米直三十缗”。兼之义军又长期习惯于流动作战,即使在其势力十分强大时也往往是攻下一城,不久又丢弃,像东都洛阳这样的经济、军事重地也不留一兵一卒驻守。由于长期没有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得不到充足的供给,长安粮食供给严重不足,将士或以树皮充饥。因此,当唐诸路大军云集长安,向义军发起总攻时,形势便急转直下,历时三年的大齐政权也就很快崩溃了。

    3何光远《鉴诫录》卷一《金统事》。

    《旧唐书》卷十九下《僖宗纪》。

    2《资治通鉴》卷二五四,僖宗中和元年。

    《资治通鉴》卷二五四,僖宗中和二年。

    第五节败死狼虎谷中和二年(882)九月,朱温变节降唐。李详也欲投降,被黄巢所杀。黄巢任命黄思邺为华州刺史,但到了十一月,即被李详旧卒逐出。中和三年(883)正月,沙陀李克用率兵五万进至沙苑,击败了黄揆。二月,黄巢见义军节节败退,粮食也将吃光,便“阴为遁计,发兵三万搤蓝田道”2,为撤离长安做好准备。

    同年四月,唐诸镇兵从四面八方会集京师。李克用与河中、忠武镇将率先出战。黄巢率大军于渭桥迎战,一日三战,连战失利,其他诸道兵也乘机发起攻击,义军大败。四月十四日,李克用军攻入长安,黄巢力战不胜,遂连夜撤离长安。这时义军尚有十五万。黄巢扬言奔徐州,实际上却经蓝田关进入了商山(今陕西商县东)。在撤退中,义军把辎重珍货遗弃于道路,官军在长安大肆抢掠之后,又在路上争先拾取财物,不再追击,故黄巢“得整军而去”。

    五月,黄巢骁将孟楷率万人奔袭蔡州(治今河南汝南),唐节度使秦宗权迎战败北,遂归顺了义军。接着孟楷又进攻陈州(治今河南淮阳),陈州刺史赵犨早有防备,乘机袭杀了孟楷。六月,黄巢与秦宗权合兵围攻陈州,“掘堑五重,百道攻之”。黄巢还在州城北“立宫室百司,为持久之计”。在黄巢围攻陈州时,唐廷不断调动军队,以围剿农民军。七月,朱全忠(温)被任命为宣武节度使,加东面招讨使。九月,命感化军节度使时溥为东面兵马都统。十二月,陈州被围困日久,即向邻道求救。于是忠武镇周岌与时溥、朱全忠等皆率兵前来救援。

    中和四年(884)正月,黄巢军仍是势力强大,周岌等诸路救兵被义军打得落花流水,招架不住,不得不共同向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求救。二月,李克用率蕃、汉兵五万前来增援。黄巢围攻陈州数百天,却始终未能攻克。这时李克用会同许、汴、徐、兖等州军马向陈州进发,先击败了驻守陈州北的太康尚让军,又击败了陈州西的西华黄思邺军,于是黄巢从陈州周围撤军,退至陈州北的故阳里。五月,连日大雨,平地水深三尺,黄巢军营为水所漂,又听说李克用大军将至,遂奔向汴州。当黄巢军从中牟(今河南中牟)北汴河王满渡口渡河时,李克用乘势袭击,义军大败,死伤万余人,尚让率其部下投降了时溥,别将李谠等人投降了朱全忠。义军损失惨重,黄巢率残兵败将向东北逃去,李克用又追杀到封丘(今河南封丘)。这时又遇大雨,黄巢只收集散兵近千人,冒雨东奔兖州。

    六月十五日,武宁将李师悦与尚让追至瑕丘(今山东兖州),黄巢与唐军“殊死战,其众殆尽”,与其外甥林言走至泰山狼虎谷的襄王村(今山东莱芜西南)。这时,林言见大势已去,“惧追至并命”,于是便乘机杀了黄巢及其兄弟妻子。林言持黄巢等人首级欲向时溥献功,在路上却遇到沙陀博野军,他们杀了林言,将林言及黄巢等人首级一并献于时溥。

    黄巢从揭竿而起至失败身亡,历时十年之久。他的活动北起山东,南至广东,西至陕西,转战南北,纵横全国十二省,推动了各地的农民斗争,沉2《资治通鉴》卷二五五,僖宗中和三年。

    《资治通鉴》卷二五五,僖宗中和三年。

    《旧唐书》卷十九下《僖宗纪》;《资治通鉴》卷二五六,僖宗中和四年。重地打击了唐朝的腐朽统治。黄巢打着“天补平均大将军”的旗帜,表明了农民朴素的平均主义思想,这对后世的农民战争具有深远的影响。

    第四十七章数学隋唐时期,由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及编制历法、开凿大运河和大规模城市建设等实际需要,数学在前代成就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这一时期,见于记载的数学著作已明显增多,如《隋书·经籍志》著录有27种,宋初编纂的《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35种。数学教育制度的确立、李淳风等对于十部算经的整理和注释、王孝通《缉古算经》关于三次方程的工作、二次内插法的创立、实用算术的发展和计算技术的革新,以及数学知识的普及、中外数学交流的扩大等等,在中国古代数学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第一节数学教育据历史记载,早在西周时期“数”作为“六艺”之一,成为贵族子弟必修的一门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当时还有世代相传掌管天文历法和通晓数学的所谓“畴人”。但是数学知识的延续和发展,主要依靠私授家传。如著名数学家祖冲之就称得上是数学世家。隋唐时期,在数学教育方面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在国子监内设立算学馆,并相应地在科学考试中设有明算科。如隋朝国子寺设立“算学”,置有博士二人,助教二人,招收学生八十人,进行数学教育。唐沿隋制,国子监亦设置“算学”,但其设于何时则有两种说法。一说为贞观二年(28),“是岁大收天下儒士其书算各置博士学生,以备众艺”。《唐会要》也有类似记载,并且提到唐太宗多次亲临国子监视察,“国学之盛,近古未有”。另一说则称,“唐废算学,显庆元年复置”2。从唐初百废待兴到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和文化发达的总体...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