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爱去小说网 www.airizu.com,最快更新中国通史最新章节!

    图版目次一、莫高窟259窟佛北魏敦煌二、莫高窟248窟菩萨北魏敦煌三、莫高窟432窟菩萨北魏敦煌四、洛神赋图卷(部分)晋顾恺之故宫博物院藏宋摹本五、梁武帝修陵石刻天禄南朝丹阳六、墓砖画狩猎耕作魏晋嘉峪失七、《荐季直表》魏钟繇唐摹本传刻八、《丧乱帖》晋王羲之日本藏唐摹本九、《兰亭序》晋王羲之故宫博物院藏唐摹本十、墓砖画竹林七贤和荣启期(南壁)南朝南京西善桥十一、墓砖画竹林七贤和荣启期(北壁)

    十二、梁南康简王萧绩墓石刻全景南朝句容十三、云岗石窟20窟主佛及东立佛北魏大同十四、云岗石窟窟后室东壁北魏大同十五、云岗石窟3窟南壁门拱上部七立佛北魏大同十六、龙门石窟中洞北壁全景北魏洛阳十七、麦积山石窟千佛廊北魏天水图版共十七幅。图版十三至十七,是关于石窟艺术的,分别选自《云岗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图版一至三,选自《敦煌彩绘》,均系文物出版社出版。图版四至十二,选题较宽,涉及书法、绘画、雕刻等方百。图版七,选自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三希堂法帖》。图版八、图版九,选自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美术通史》。图版五、图版六,选自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相片。图版四,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绘画·故宫博物院藏画集》。图版十至十二,选自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南朝艺术》。题记本卷和下卷(第六卷)都是论述中国中古时代发展时期历史的。这是一个全国性民族重新组合的时期。在这时期的前期,民族重新组合现象在展开。这是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这时期的后期,民族重新组合的现象逐渐告一阶段。这是在隋唐时期。三国而晋南北朝时期给一些人的印象,好像只是一团混乱,其实这段历史也自有它的行程可以稽考的。大致说来,这个时期相当于公元9年至589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三国的鼎立。第二,西晋短暂的统一和东晋十六国的混乱。第三,南北朝的对峙。第四,从北魏的分裂到隋的统一。从这四个阶段的划分上看,这个时期历史形成的脉络还是相当清楚的。本卷的综述对这种情况有更具体的论述。这种划分是从历史发展的全局上看,而不是简单的作为割据的历史来处理的。

    本卷的撰写者整整有42位,其中有何兹金同志,是本卷主编,撰写了综述部分的第一、二、三、四、五章和第六章的一至五节。兹全,9年生于山东菏泽,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著作有《读史集》、《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学的突破、创新和普及》。

    周一良同志撰写了序说部分的第一章和第三章。他93年生于安徽东至,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944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历任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员、哈佛大学日文教员、燕京大学副教授、清华大学教授兼历史系主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历史系主任。988年离休。主要著作有《魏晋南北朝史论集》、《魏晋南北朝史礼记》,并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与吴于廑同志共同主编《世界通史》等。

    黄展岳同志撰写了序说部分的第二章。

    陈连庆同志撰写了综述部分的第六章第六节和传记部分的第二十二章第三节。他93年生于吉林省吉林市。早年留学日本,在日本明治大学学习法律,后转攻中国史。先后任长春大学、东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著作有《秦汉魏晋南北朝姓氏研究》、《西域南海古地志辑佚》、《岭南大地志辑佚》、《诸家异物志辑佚》。所写论文已收录在《中国古代史研究年去世。

    黎虎同志为典志部分撰写了第一章第一节,他于93年生于广东兴农。

    9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同年留系工作,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现任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发表有《略论曹魏屯田的历史作用与地位》、《三国时期的自耕农经济》、《论西晋占田制的历史渊源》、《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早田作物的南移》、《魏晋南北朝时期主粮作物品种的增加》、《六朝时期江沔地区的屯田和农业》、《古代长江中游的经济开发》等论文多篇。

    范楚玉同志撰写了典志部分的第一章第二至第六节。

    华觉明、周卫荣、杨文衡同志撰写了典志部分的第二章第一节至第八节和第十节。杨文衡同志并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十二章第三节、第十五章第三节和第二十六章。

    张清健同志撰写了典志部分的第二章第九节。

    凌光、朱大为同志撰写了典志部分的第二章第十一节。

    祝总斌同志为典志部分撰写了第三章。他930年生于江苏苏州,现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著作有《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

    万绳楠同志为典志部分撰写了第四章。他现任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郑佩欣同志撰写了典志部分的第五章,传记部分的第三章第一节、第四章第一节。他933年生于河南省温县。958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现任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曾任全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著有《魏晋南北朝史探索》,并发表有关魏晋南北朝史论多篇。

    胡守为、叶妙娜同志合写了典志部分的第六章。胡守为同志并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八章第三节。他929年生于广东东芜。现为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唐史研究会理事、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广东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山大学副校长。主要论文有《汉魏的浮华士风》、《黄巾起义口号试释》、《大般涅经在河西的传释》、《山越与宗部》、《张昭与孙吴的立国方针》、《暨艳案试释》、《陈寅恪的史学成就与治学方法》。

    陈玉屏同志为典志部分撰写了第七章。

    陈琳国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一章第一节、第三章第三节、第四章第二节、第七章第三节、第十章第一节、第十六章第二节、第十七章第四节,与周兆望同志合写第二十一章第一节。他943年生于福建龙海。990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发表有《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研究》和《庶族、素族和寒门》、《论两晋九品中正制与选官制度》、《论南朝襄阳的晚渡士族》等论文。

    曹文柱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三章第二节、第三节,第五章第一节、第三节、第四节,第八章第一节,第十二章第一节、第二节,第十三章第一节、第二节,第十六章第三节,第十七章第一节,第十九章第一节,第二十章第一节、第二节。他于945年生于北京,98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著有《略论魏初年都址的选择》、《六朝时期江南社会风气的变迁》、《西晋前期的党争与武帝的对策》、《治乱嬗替》、《胡汉分治》等。

    张文强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一章第二节和第十章第三节。

    余桂元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二章。

    杨光辉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五章第二节,第七章第一节,第九章第一节,第十一章第一节,第十六章第一节,第十八章第二节。他98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年先后获北京大学历史系硕士、博士学位。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现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社科部主任、副编审,主要论著有《两汉魏晋南北朝封爵制度》、《西晋分封与八王之乱》等。

    郭豫衡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六章第一节。

    韩国磐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六章第二节、第七章第二节。他99年生于江苏海安。现为厦门大学历史系、历史研究所教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中国唐史学会顾问,福建省历史学会会长。主要著作有《隋唐五代史纲》、《魏晋南北朝史纲》、《隋唐五代史论集》、《北朝隋唐的均田制度》、《北朝经济试探》、《南朝经济试探》、《南北朝经济史略》、《隋朝史略》等,并发表论文多篇。

    于天池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六章第三节,第二十章第四节。他945年生于山东烟台。97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98年获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年赴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金日成综合大学任专家,讲授汉语。现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副馆长。他编印了馆藏多种书刊,发表了研究蒲松龄的论文多篇。

    周兆望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八章第二节、第十章第二节、第十一章第三节、第十七章第三节、与陈琳国同志合写第二十一章第一节。他944年生于湖南。98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学位。现为江西南昌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薛军力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九章第二节、第十章第二节。

    郭良玉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十二章第三节。她95年生于山东巨野,曾任清华大学附属成志学校教师,北京三十九中语文教员。974年退休。著有《唐太宗演义》、《朱元璋外传》、《唐明皇》、《女皇武则天》等历史小说。

    曾敬民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十四章第一节。

    李经纬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十四章第二节、第二十八章。

    何绍庚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十五章第一节、第二十三章,并负责第二十三至二十八章的统稿工作。

    施光明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十七章第二节、第十九章第二节。

    夏露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十八章第一节、第十九章第三节。她还在综述部分协助何兹全同志写了几节初稿。

    邓奕琦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十八章第三节。

    瞿林东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二十章第三节、第二十一章第二节。他937年生于安徽肥东。9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97年获硕士学位。曾任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政史系讲师、副教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教授。著有《唐代史学论稿》、《中国史学散论》、《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史学导论》(合作)。

    郭朋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二十二章第一节。他920年生于河南唐县,现为中国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已经离休)。先后出版了《隋唐佛教》、《汉魏而晋南北朝佛教》等九部书,在同时期内,还先后发表了有关中国佛教思想史方面的学术论文多篇。

    季羡林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二十二章第二节。他9年生于山东省请平县。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935年被录取为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入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9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94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978年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北京大学合办的南亚研究所所长。984年改任北京大学南亚东南亚研究所所长。

    译著甚富,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印度简史》、《罗摩衍那初探》、《季羡林选集》、《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大唐西域记校注》、《论印度》、《沙恭达罗》、《罗摩衍那》(—7)等。

    杜升云同志、刘金沂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二十四章。

    林文照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二十五章。

    汪子春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二十七章。

    刘雪英同志撰写了传记部分的第二十九章。

    以上共4人,把我算在里边就是42人。这里有少数人没有介绍他们的学历、经历和著作。这是因为他们在本书第三卷、第四卷的题记中介绍过了。有的是国为编者手下材料残缺,以后有条件的还可以把欠缺的地方增补起来。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是很复杂的历史,写成一部史书很不容易。现在依靠各位同志的努力,毕竟还是把这部历史写出来了。在我们的书稿中,有好多佳作,如周一良同志的文献资料,黄展岳同志的考古资料,祝总斌同志写的门阀制度,郭预衡同志写的曹植,何绍庚同志写的祖冲之,曾敬民同志和何绍庚同志合写的葛洪,郭朋同志写的道安,季羡林同志写的法显,科技史小组的同志们合写的科技各章,都是可以提出来说一说的。

    书稿中也有明显的欠缺,这主要是,各篇数字之间的不平衡,文字表述有时浮词过多,把史书写成论文,这些都是史学界长时间形成的,必须不断加以克服,但也不是一下子可以克服得了的。

    王仲荦同志是研究三国两晋南北朝史著名的专家。我曾邀请他参加本卷的编撰工作。他说,因为他已经写出了《魏晋南北朝史》一书,就不再参加我们的这项工作了,但答应本卷可以采用他这部著作的材料和论点。本卷确实利用了他的一些成果,有的注明了,有的也没有注明。我谨在这里表示对这位史学家的感调和怀念。

    本卷传记部分在编辑上的工作是相当重的,黎虎同志为此费了很多的力气。科技小组的同志们对于所承担的任务都是完成得那么认真、及时,这都是我们深为感谢的。本卷科技方面拟目原有化学一项,因其内容几乎完全与葛洪、陶弘景相同,在本卷订稿时,也就删去了。

    缪钺同志和周一良同志为本卷扉页题署书名,在此深致谢意。

    白寿彝987年5月30日于北京友谊医院初稿994年2月日修改

    中国通史甲编序说第一章文献资料第一节正史《三国志》《三国志》陈寿()撰。有魏志(志一作书,下同)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吴志二十卷。陈寿字承柞,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蜀汉时任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入晋后任治书侍御史。晋太康元年(280)平吴后,陈寿撰《三国志》,以魏为正统,但他的思想感情,仍倾向于蜀汉。关于《三国志》的宗旨、体例和后人对它评论的当否,可参看缪钺《三国志选注·前言》。

    陈寿的时代距三国不远,不少事是他所闻甚至及见的。魏、吴两国都有官修史书,成为陈寿撰述的依据。蜀汉末立史官,但陈寿心怀故国,尽力搜求能得到的材料,如《诸葛亮传》中收录了诸葛氏集目录和传主自己编集的上表;《杨戏传》中收录了杨戏的《季汉辅臣赞》,都是《史记》《汉书》所未有的变例。《三国志》中包括董卓、袁绍等人的传,可与范晔《后汉书》比较对照研究。所撰日本古代史重要资料的《倭人传》,迄今为中外学者所重视。陈寿书取材颇广,但漏略也不少,如名医张仲景、发明家马钧都未立传。少数民族只收录了东北方面,而蜀汉的南中诸族和孙吴的山越都付缺如。《三国志》以简练见长,而“裁制有余,文采不足”(清李慈铭语),是其缺点。

    弥补《三国志》这一缺陷的,是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先世东晋时渡江。松之官至国子博士太中大夫。他奉朱文帝命为《三国志》作注,元嘉六年(429)奏上。裴松之的宗旨是补缺略,备异闻,纠正错误,评论得失。他广搜博采,注中引书一百五十余种,绝大多数今已亡佚,如陈寿只在《武帝纪》和《任峻传》中各用了十三字和四十一字叙述曹魏重要措施屯田,裴松之在《武帝纪》注中引用王沈《魏书》的记载,补充了一百四十七字在《任峻传》注中,引用《魏武故事》所载曹操令以补充枣抵事迹,关于屯田有一百八十二字。裴注中保存的史料,质和量都不在原书之下,同为今天研究三国历史的重要依据。裴注的字数约为本书的三倍,但亦有六十一篇传(包括一些重要人物的传)没有注。关于裴注的评价,参看杨翼骧的《裴松之与三国志注》一文,载《中国史学史论集》一。

    长期以来,《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四史,受到重视。清代学者赵一清、钱大昭、潘眉、粱章矩、钱仪吉等,都曾为《三国志》作注。民国时,杨守敬的弟子沔阳卢弼(字慎之87—97)汇集各家之注,并附自己的校勘与见解,编成《三国志集解》,书前有93年自序。卢氏创获无多,但鸠集旧注颇完备,地理方面尤详,是目前最方便的本子。《三国志》没有表和志,清代以来不少学者补撰,虽然材料基本上不出原书和裴注,但经过分类排比,眉目清醒,有关地理、职官的表志,尤为有用。这类补表补志绝大多数收在《二十五史补编》和《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今胪列有关《三国志》的补表补志于下万斯同(38—702)《三国大事年表》。

    周嘉猷《三国纪年表》。

    谢钟英《三国大事表》。

    张守常《三国大事表补正》。

    万斯同《三国汉季方镇年表》。

    万斯同《三国诸王世表》。

    万斯同《魏国将相大臣年表》。

    万斯同《魏将相大臣年表》。

    万斯同《魏方镇年表》。

    万斯同《汉将相大臣年表》。

    万斯同《吴将柏大臣年表》。

    黄大华《三国志三公宰辅年表》。

    周明泰《三国志世系表》。据南宋本《世说新语》所附人名谱,补录不见于陈寿书中者多人。

    陶元珍《三国志世系表补遗附订■》。

    洪饴孙(773—8)《三国职官表》。曹魏官制大异于汉,而两晋南北朝的职官多渊源于此,所以表中凡初建置者皆特著出。此表合职官志与表为一,每官下列前后居此官者姓名,可以考见官职高下和迁转。

    吴增仅、杨守敬()《三国郡县表附考证》。吴氏订正洪亮吉《补三国疆域志》,三国分列,按诸帝次序,依州郡县列为表。杨氏补正。

    谢钟英《三国疆域表》。列三国最后疆域所包括郡县名,并注清末今地。

    洪亮吉(74—809)、谢钟英《补三国疆域志补注》。洪氏撰,谢氏补注,以三国最后疆域为断。县下注城镇山川等及有关当地故实。

    谢钟英《三国疆域志疑》。

    金兆丰《校补三国疆域志》。

    侯康()《补三国艺文志》。

    姚振宗《三国艺文志》。

    陶元珍《三国食货志)。

    清代杨晨编《三国会要》二十二卷,分十六门。引用正史为正文,裴注等书低格写。此书与以后朱铭盘所编南朝宋、齐、梁等会要一样,都不能提供新史料,但可作分类的索引利用。

    关于《三国志》的工具书,有哈佛燕京学社所出引得编纂处的《三国志及裴注综合引得》,中华书局所出高秀芳、杨济安编的《三国志人名索引》。前者是全面的索引,用处较广。但编者在选定条目编入引得时,着眼不宽,只注意习见的人名、地名、官名等,对于某些词语,尤其是具有时代特征而较少见的词语,反未收录。如“三史”、“人伦”、“人流”、“羌胡穀”、“虏穀、“楼梦”、“保官”等,因而不能利用引得排列此类词语进行研究。又如“中国”、“中州”、“部曲”等条目下所列出处,亦有脱漏。引得约纂处所出其他引得,与本段历史有关的如《世说新语引得》,亦存在类似问题。

    《晋书》《晋书》唐以前人所撰纪传体和编年体的晋史很多,一般称有十八家,实际二十几家,俱已亡佚。今天的《晋书》是唐贞观二十年至二十二年(40—42)间,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主编,连同李淳风、令狐德棻等共二十一人参加,以齐臧荣绪所撰《晋书》(包括东西晋,纪录志传共百一十卷)为依据撰成的。唐太宗撰写了宣帝、武帝、陆机、王羲之四篇纪传的论,所以又称此书为太宗御撰。

    《晋书》包括本纪十卷,志二十卷(天文、地理、历律、礼、乐、职官、舆服、食货、五行、刑法),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正史。由于书成众手,所以纪传、纪志、纪与载记、志传以及传与传之间时有牴牾矛盾之处,有时一事两传重出。《李重传》称见《百官志》,《司马彪传》称见《郊祀志》,这些志实皆《晋书》所无,盖沿各家旧晋书之文未改。在典章制度方面,当时颇为重要的九品中正制不见于职官志中。太常等九卿自汉至宋齐皆无卿名,梁以后始在太常等官名下缀以卿号,而书中皆称某卿;江左侨置州郡宋以后始冠以南字,而书中一律称南某州,皆不确切。《晋书》撰成晚于《宋书》一百余年,诸志中记事多沿自《宋书》,往往可用后者纠正前者失误。又如徐广在《晋书》、《宋书》中皆有传,《晋书》本传称义熙初封乐成侯,而《宋书》本传作乐成县五等侯。五等侯无实封,与一般封侯不同,五等两字不应省,这也说明《晋书》疏略。但《晋书》包含史料比较丰富,刘知几批评它多采杂史小说。今天看来,此点恰恰可贵。列传中收录不少有关重要史事的文章。《晋书》采用班固所创名称和体例,根据崔鸿《十六国春秋》,把十六国(除去张氏前凉、李氏西凉)少数民族所建政权的历史编为载记,填补了东晋南渡以后北魏统一北方之前中国北部一百二十年历史的空白。五行志三卷虽多记灾异迷信,但如“涛水入石头,商旅方舟万计,漂败流断”,“羌煮貊炙”等记载,以及百姓歌谣等,作为史料都很有用。

    有关《晋书》的补表补志很多,胪列如下万斯同《两晋诸帝系统图》。

    万斯同《晋诸王世表》。

    秦锡田《补晋宗室王侯表》。收录有爵可考之宗室,以封国为纲,凡徒封本国者皆列入,较万表详细周密。

    万斯同《晋功臣世表》。

    万斯同《晋将相大臣年表》。

    万斯同《东晋将相大臣年表》。

    秦锡田《补晋异姓封爵表》。

    秦锡圭《补晋执政表》。补订周济《晋略》之执政表,较万氏将相大李培栋《晋书研究》,景蜀慧、郑小容《晋书的修撰及成书时间》(《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20辑)及赵俊《唐修晋书时间考》(《史学史研究》984年第3期)三文不约而同地考定为贞观二十年至二十二年。

    臣年表为周密。

    万斯同《晋方镇年表》。

    万斯同《东晋方镇年表》。

    秦锡圭《补晋方镇年表》。

    吴廷燮《晋方镇年表》。

    吴廷燮,《东晋万镇年表》。吴氏两表皆远较万表秦表为详细周密。

    万斯同《晋僭伪诸国世表》。

    万斯同《晋僭伪诸国年表》。

    秦锡田《补晋僭国年表》。

    张愉曾《十六国年表》。

    万、秦、张三表皆按年以各国政权为纲。

    沈维贤《晋五胡表》,以民族为纲。

    万斯同《伪汉将相大臣年表》。

    万斯同《伪成将相大臣年表》。

    万斯同《伪赵将相大臣年表》。

    万斯同《伪燕将相大臣年表》。

    万斯同《伪秦将相大臣年表》。

    万斯同《伪后秦将相大臣年表》。

    万斯同《伪后燕将相大臣年表》。

    万斯同《伪南燕将相大臣年表》。

    练恕《西秦百官表》。

    缪荃孙()《后凉百官表》。

    缪荃孙《南凉百官表》。

    缪荃孙《西凉百官表》。

    缪荃孙《北凉西官表》。

    缪荃孙《夏百官表》。

    缪荃孙《北燕百官表》。

    卢文弨(77—79)《晋书天文志校正》。

    卢文弨《晋书礼志校正》。

    毕沅()《晋书地理志新补正》。《晋书·地理志》详于西晋之初,而又不以武帝时郡县为断限。惠帝时记述己略,东晋尤为疏漏。毕氏补漏订讹凡数百条。

    方恺《新校晋书地理志》。

    洪亮吉《东晋疆域志》。分别叙述实州郡县、实州侨郡中侨州郡县,清晰有用。

    洪亮吉《十六国疆域志》。

    钱仪吉()《补普兵志》。

    丁国钧《补晋书艺文志》。

    文廷式(85—904)《补晋书艺文志》。

    秦荣光《补晋书艺文志》。收录石刻一百三种,为其他补志所无。

    吴士鉴《补晋书经籍志》。

    黄逢元《补晋书艺文志》。以上补志五家,互有详略异同,大致以文氏吴氏书为较详备。

    补表补志之外,清代周家禄、劳格皆有《晋书校勘记》,丁国钧有《晋书校文》。吴士鉴(?—933)字絅斋,浙江钱塘人,汇集各家旧晋书佚文,和清代学者卢文弨、钱大昕、王鸣盛、赵翼、洪颐煊、张熷等诸家校勘及考订成果,编成《晋书斠注》。928年由刘承干出资刊刻,所以他也列名为作者之一。清代学者对《晋书》注释用力不如《三国志》之勤,...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