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第十四章??攻集庆叛将陈谋杀郭帅??追红军叛将陈命丧葛仙(9页)
巩固太平城后,朱元璋就和冯国用、汤和、邓愈商议,制定了攻打集庆路城(古称金陵、今南京)的计划。
1355年农历六月初八,先派镇抚徐达攻打金陵南面的溧水州。溧水位于太平城(今当涂县)东面偏北,直线距离只有51公里。
六月甲子日(初十),徐达携先锋赵德胜、千夫长丁德兴、陆仲亨及仇成攻克溧水城。朱元璋很高兴,论功行赏:晋升徐达为管军总管,晋升丁德兴为镇抚。
溧水东南是溧阳路城,两地直线距离50公里。这样,既切断了集庆路和东南溧阳路(今江苏溧阳市)元军的联系,又便于阻拦其增援。溧水与集庆的直线距离也是50公里。
集庆路城位于太平城正北偏东约65公里处。
其城墙基本保持南宋时的格局。南宋建康府(今南京)城墙因袭南唐故城,城墙周长二十五里四十四步①(约合14326米)。墙高2.5丈(约7.9米)。城墙顶部外缘有女儿墙和墙垛,内缘只有较矮的女儿墙,无垛。
其东墙在今三条巷路、马路街一线,北端约起于北面护城河南岸的重庆新村,南端到明城墙东南角。
南墙在明代城墙雨花门、中华门内侧一线。
西墙在水西门、汉中门内侧(石城门)一线,南端自石城门起,向西北折到今日乌龙潭南端内侧,再沿乌龙潭(作为一段护城河)内侧转向东北到五台山,与北墙西头连接。
北墙在今珠江路、广州路南侧濠水南岸一线,此濠即南唐金陵古城的北面护城河,即北门桥下一线水路。
整个城墙为一南北略长、东西略短的不规则方形。在乌龙潭南端形成一个扇形左尖角。
集庆城东南角几十米处的南墙有一段平面成等腰梯形的凸墙。墙头中部建有一栋木楼,叫伏龟楼。
其平面成长方形,抬梁式结构,石条基座四角突出,成半圆形。楼不高,两层,重檐歇山顶。长约24米,宽约12米。
木楼南北两面有12根檐柱,一层两柱之间是3尺(约0.95米)高的木板墙,二楼两柱间也是3尺高的矮板墙。以便游客观赏风景。
南北两排金柱②与相对的檐柱间用雕花墙隔断,高6尺,其下半部皆为木板,上半部是雕花棂窗。南面形成11间雅座,北面底层正中是大门,只有10间雅座。正中两柱间距是两旁间距的两倍,在二楼形成一间大雅座。
东西两面有5根外柱,两柱之间也有3尺高的矮墙,外柱与对应的5根内柱也用板墙、棂窗隔成4间雅座。二楼雅座与底层相同。
据说,因为此楼像只乌龟趴在城头,而龟又是瑞兽,故名伏龟楼。
和平年代,登上伏龟楼可以俯瞰全城,浏览金陵四面风光。南观聚宝山(今雨花台风景区)、天印山(今方山),北瞰鸡笼山、覆舟山及蒋山(今钟山),可谓“指点六朝形胜地,唯有青山如壁。”东赏秦淮河,西眺长江,则是“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
战争时刻,守城主帅可以在此瞭望敌情,坐镇指挥。
南宋建康府城(今南京)的城门,共计陆门5座,水门3座。
古文献记载:由城内尊贤坊东出是东门。南唐命名九重方(即九重地)门。表示门内是帝王居住之地。元代叫长春门。约位于“大中桥”(古名)西侧琥珀巷小区南门的白下路处。离南面东水关不远。
古文献记载:由镇淮桥南出是南门。南门是府城正门,名长干门。元代依然叫长干门。位于今日外秦淮河(古龙江)长干桥北端。即今日中华门处。其北面秦淮河上中间的桥即镇淮桥。其左右的东桥和西桥是后建的。
古文献记载:由武卫桥西出是西门,由斗门桥西望是龙光门。这座西门在南唐命名九昌门,宋称龙光门。元代叫水西门,明代改为三山门。遗址位于今日水西门大街东端南面、三山门遗址碑处。(斗门桥位于今日中山南路跨越秦淮河支流处。)
后来在其北面城墙又开一个西门,位于今日“汉中门”南一百余米处的汉西门故址。
古文献记载:由清化市北出是北门。宋称玄武门,元代叫元武门。约位于今日珠江路西段北门桥南端。
5座城门上皆有砖楼,歇山顶,前壁有闪门6扇,皆以铁皮包裹。
当时在城墙东、南、北三面各设一个水门。
古文献记载:由武定桥溯秦淮而东是上水门。五定桥位于今日长乐路跨越秦淮河中部“U”形大弯东段处、夫子庙西广场南面。今日“五定桥”之名尚存。
古文献记载:由饮虹桥沿秦淮而西出折柳亭前是下水门。饮虹桥位于今日来凤街跨越秦淮河处。折柳亭即今日西水关遗址南侧的赏心亭。
古文献记载:由崇道桥西望是栅寨门。崇道桥位于今日莫愁路跨越秦淮河支流处。
南唐,东门的护城河桥叫白小桥,桥上有亭,叫归之亭。宋代,东门桥叫白下桥。“下”可能是“小”的音变。元代叫长春桥。
南门的护城河桥叫长干桥,南唐至今未改名。北门外的护城河桥叫玄武桥,元代叫元武桥,即今日“北门桥”。
三个水门因所涉两条水系自南唐至今未改。上水门即今“东水关”,下水门即今“西水关”,栅寨门则在今虎踞南路的涵洞口(叫“铁窗棂”)。此处是进入南唐金陵城秦淮河的一条分流的出城口。这条支流在今东水关西面不远的“古桃叶渡”分出,向西北方穿过城中心,经过朝天宫(今南京市博物馆)南端出城。
由南而来的秦淮河在东门南边的上水门(今东水关)进入金陵城,主流穿城而过从龙光门(水西门)处南面的下水门流出。
为了减轻洪水威胁,南唐官府在城外开挖壕沟25里,分流秦淮河。城南原有一条小河,叫“落马涧”,顺便将其挖深加宽,与城东秦淮河(护城河)连接。并在西头向北延伸到下水关处。夏季涨水时成为洪水的干道,泄洪进入长江。平时作为城南和城西的护城河。宋元时叫龙江,如今称作外秦淮河。
从此,秦淮河在上水门(东水关)向南、向西分流。流过城南的成为主流,西流入城的因微弱而变成支流。城东护城的河水宽约2.5丈(约7.9米),深约4米。
早在建炎元年(1127年),南宋主战派李纲在一份奏章中建议定都江宁府(今南京)。
他说:“江宁江山雄伟形胜,实为帝王的住处,自五朝以来多为都城。今日天下形胜之地,唯西有长安,逼近西夏北戎,与河东土壤相接。而要有昔时险阻牢固之利,则建康为都之理无可质疑。在下朴实谨慎的判断来自内心深处,望早定其议。以便控扼沿河江淮之险,保有东南,制御西北,任使材智,养民训兵。此是最急之务。”
建炎三年(1129年)三月,宋高宗赵构下诏移驻江宁府(今南京)。
五月初八,高宗一行先驻伴城西南凤凰台侧的神霄宫(即保宁寺),并以此地古名“建康”而改江宁府为建康府。六月,迁居原江宁府治所改建的行宫。
建炎三年十一月,金兵南下,建康城守将献城投降。次年五月,金兵掳掠建康城金银财物、焚烧宫殿后北逃。
绍兴五年(1135年)六月,抗金名将知枢密院事张浚上奏说:“东南形势莫重于建康,实为中兴根本。且使人主居此,北望中原,常怀愤惕,不敢自暇自逸。而临安僻居一隅,内则易生安肆,外则不足以号召远近,系中原之心,遂奏请圣驾秋冬临幸建康,扶三军而图恢复。”
在这种盛赞建康的情势下,绍兴七年三月,宋高宗在岳飞的护卫下第二次来到建康(今南京),进驻新修的建康府行宫。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正月,宋高宗最后一次来到建康,仍命众臣赴都堂集议定都之事。争议不决,高宗降旨再交群臣讨论,结果群臣皆不能言,只有请高宗回浙西。二月初六,宋高宗离开建康返回临安。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二年(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二月,南宋守卫建康府城的马、步军都统徐王荣、翁福等降元献城,始设建康宣抚司。
至元十四年(1277年),撤宣抚司,改设建康路总管府,管辖上元县、江宁县、句容县、溧水州。
元明宗(和世?)天历二年(1329年)三月,下诏把建康路改为集庆路(今南京)。
做好各项准备后,朱元璋决定攻打集庆城(金陵)。他命张天佑率部一万人马攻打东门,令陈埜先的一个总管率部一万人马攻打南门,由总兵赵继祖指挥。朱元璋对陈埜先不太放心,没有让他前行指挥。
出征时间定在农历七月初一。
当时,朱元璋私下对冯国用说:冯兄,尔给算算,这次攻打金陵吉凶如何。
冯国用掐指一算:时在立秋下元,节局排序第12。地盘八卦宫排一轮(去8局),剩4局。此局排到第四宫,为巽卦宫,数4。“六仪”(戊、己、庚、辛、壬、癸)之首“戊”子定巽宫4。
立秋阴遁,“六仪”之子逆九数排布:戊仪定巽宫4,己仪排震宫3,……癸仪排艮宫8。
阴遁,“三奇”之子顺九数排布:乙奇布中宫5,丙奇布乾宫6,丁奇布兑宫7。
随后,冯国用在书案上铺张白纸,提笔写道:
乙奇到中宫,树扎沃土,吉。
丙奇到乾宫,明火烧马,凶。
丁奇到兑宫,月照兵戎,平平。
按照惯例,“丙奇到乾宫”名为“火到天门”,呈象凶。“丁奇到兑宫”名为“玉女受阻”,呈象平平。
“中宫”数5,五行为“土”。冯国用认为:“中宫”象征金陵城,“树扎沃土,吉”意味凡是驻守金陵(富庶之地)都是吉象。
冯国用把这份记录拿给朱元帅看,解读呈象的寓意时说道:“中宫”象征金陵城,乾卦当指我军。乾卦本象为天,衍生物象为马。因“丙奇到乾宫”排第二,故乾卦取象“马”。“明火烧马”于我军不利。兑卦本象为泽,衍生第一物象为羊,别象有兵戎。此番攻城恐怕难胜。
朱元璋问道:兑卦为何不用泽、羊?月照泽、羊,岂不是吉祥?
冯国用答道:“丁奇”主事辎重供给,此卦排位第三,推算的又是攻城,不宜用泽、羊,故用兵戎。
朱元璋想了想,说道:无妨。金陵乃大城,不愧是“沃土”,首仗难胜也在情理之中,迟早皆要攻破,不理它。不过,此事不可泄露他人。把它烧了。
1355年秋七月初一(乙酉日)清晨,两支部队出发,初三傍晚到达集庆城下。陈埜先的部队攻打一阵,死伤近千人,压根就攻不上去。张天佑虽然尽力攻城,死伤两千多,也没有破城。他不敢继续攻打,担心这样下去,这一万郭家军就赔光了。于是休整两天,无功而返。
八月庚申日(初七),朱元璋召集镇抚以上将领开会,再次讨论攻打金陵。
起初,陈埜先写信通告全军降附并非真心。其辞带有激怒众将不从的意味。不料陈兆先和那些武夫将领哪里看得出他的鬼心眼,惟命是从,真心降附。陈埜先自责失误,整天惴惴不安。
第一次攻打集庆前,陈埜先悄悄对他的总管说:“尔等攻集庆,勿力战。等我得脱还,复与元廷合(会合)。”
张天佑无功而返后,朱元璋分别找来陈埜先的几个千夫长了解他们的战况,其中一个揭发了陈埜先的谋划,说总管、镇抚传话“勿力战”。
朱元璋对左右解释说:“我亦知其不诚,然杀之恐失豪杰心也。”
于是,朱元璋召见陈埜先,说道:“人各有心,识见不同。从元从我,任尔所适,不相强求。尔可回矣!”
陈埜先则虚情假意发誓道:“在下已跟朱公,若背再生之恩,人神共诛之。”
八月戊辰(十五)日,元廷下旨:任命中书省平章政事(从一品)达实特穆尔为江浙行省左丞相(从一品),进驻杭州路城,指挥讨伐起义军,并可便宜行事。
不久,又下诏命令河南江北行省左丞相泰费音统领淮南诸军攻打被起义军占领的诸城,命湖广行省平章政事(从一品)勒呼穆调所部苗军听其节制。
再说陈埜先、朱元璋。他既然发了誓,朱元璋只好让他留下。随后,和陶安、汪广洋商议:如何对付陈埜先?
陶安建议道:“他的兵多,可让他独攻一城。派监军带一支部队跟随,他若佯攻,就绑了他,以军法论处。”
汪广洋赞同。朱元璋也觉得这个建议好。决定命他攻占溧阳,这样可以产生一石三鸟的作用。一是:他攻下溧阳,兵力少则损失两三千,多则损失四五千。二是:证明他还不想背叛自己,占据溧阳可以解除溧水的后顾之忧。三是:让他的人马有个地方自食,不用拨粮供养。
于是,朱元璋命令陈埜先攻打溧阳城,陶安做监军,徐达押运粮草随后。
陈埜先心知肚明,这次他再不卖点力,结果就难以预料了。他想:如果攻不下溧阳,陶安和徐达可能持有密令把他杀掉?
再说,溧阳守军人马没有集庆多,城池也不是那么坚固险要。因此,这次陈埜先真心实意地指挥攻城,牺牲了三千多将士,攻占了溧阳。
陶安高兴地返回太平府复命。徐达则押运粮草返回溧水。陈埜先攻占溧阳后,朱元璋去信表示嘉奖,并言明:缴获的所有战利品不必上交,赏赐给全体官兵。溧阳所有的官粮留作陈家军的军粮。
陈埜先以为这下朱元璋不再怀疑他,暗中与集庆的江南行御史台御史大夫(从一品)福寿勾结。
福寿(?-1356),西夏党项族人。貌俊、知书,尤善应对诗联。长大后,进入预备禁卫军。任用一年,因功授长宁寺③少卿(从四品),后升侍仪司④
引进使知侍仪事(正四品)。派出朝廷升任江西行省饶州路总管府达鲁花赤(从三品),后为御史台淮西江北道廉访副使(正四品)。再回朝廷为工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