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丁巳(十一)日,攻占兴国路城(今湖北阳新县)。
己未(十三)日,“天完国”太师邹普胜指挥红巾军攻下元廷湖广行省治所武昌路城。元廷威顺王(螭钮金印藩王)宽彻不花与行省平章政事(从一品)何尚均弃城逃走。
刘福通、赵均用等起义的消息传到定远后,二月乙亥朔日(初一),50岁的郭子兴变卖家产,和长子郭天叙聚集了数千青少年,准备起事。其中有年轻的郭兴、郭英两兄弟。
二月上旬,郭子兴找到孙德崖等四人商议一同起义造反,大家一拍即合。
十日内,五人共聚集了一万多人。
郭子兴请马三兄回到宿州召集一些人马,策应定远起义。
二月中旬,郭子兴、孙德崖等五支队伍在定远起义,杀死了蒙人县官达鲁花赤(镇守长官、正七品)和千户,解决了驻守定远的几百汉军。
随后,郭子兴等五人自封元帅。接着,郭元帅任命长子郭天叙为右总兵④,小夫人的弟弟张天佑为左总兵,次子郭天爵为军需总管。
孤庄村闹旱灾、瘟疫时,汤和家里人都死光了。18岁的汤和南下逃荒,一直没有回乡。26岁时在定远加入了郭子兴的队伍,参加了起义。他中等个头,长得虎背熊腰,作战勇猛,被任命为百夫长。
郭子兴等五帅全体将士人人头裹红巾,颈系麻织绛色围巾,表示追随刘福通,属于红军。
由于定远城地盘小,住不下五支队伍的全部人马。郭子兴打算悄悄攻占濠州,就主动谦让,把一半人马撤到城北十八里的范家岗驻扎,由其妻弟张天佑总兵和亲信赵继祖带领。汤和也在这支队伍中。
再说马三回到宿州,杀了元朝的州衙官员,带着几百人马离开宿州时,遭到元军追击,不幸负伤。回到定远后,因伤势过重,不久死去。郭子兴收养了他的小女马氏,给她起了一个名字——马秀英,交给他漂亮贤惠的小夫人张氏照顾。
濠州城(遗址位于今凤阳县临淮关镇处)位于定远县北面,直线距离42公里。
此城周长约850丈。南北长500丈(约1584米),东西宽350丈(约1109米),墙高2.5丈(约7.9米),女儿墙(不含垛)高3尺(约0.95米)。在宋元时期属于较高的城墙。
其东面有1107个墙垛,南面有775个墙垛。垛高1.2尺(约0.38米),宽3尺(约0.95米),垛口宽1.5尺(约0.48米),很适合防御、也便于向下射箭。
濠州有六门。
北门叫临淮门。因北城墙傍临淮河,故名。
东门叫闻贤门。缘由大概是因为老子由东而西经过函谷关时,讲述了“道”和修道。当时守关的将领尹喜未见其人影前,先看见东方出现一团紫气,大喜道:东现紫气,有圣贤来也。随后,要求老子讲学,否则不许他过关。
东北门叫移风门。“移风”即转移风气。有典故,出自晋人常璩的《华阳国志·先贤士女总赞下·梓潼士女》:“其高者,则严君味道,易俗移风。”
“严君”,指西汉隐于益州(今成都)不肯为官的高士严遵。
南门叫曲阳门。据说,“曲阳”一词最早用于城名。周赧王十一年(公元前304年),在今曲阳县城西2公里处建土城一座,始称“曲阳城”。曲阳县以城得名。“曲阳”一词的含义,古人解释为:“城在山之阳,是曰曲阳”。清初的历史地理著作《读史方舆纪要》则说的比较清楚:城“以在太行(山)之阳转曲处而名”。此山指古代北岳恒山(今唐县西北的大茂山)。
“曲阳”一词用于城门,也许是因为这座南门的城墙突出的缘故。曲突而向阳。
西南门叫清流门。清流、清流,清澈之流。寓意美好、吉祥。
西北门叫涂山门。取名“涂山”,大概有两层意思。一是此门西面有座涂山。二是寓意英雄豪杰在此城聚会。
涂山位于濠州城正西偏北40公里处(今安徽蚌埠市禹会区),在淮河东岸。涂山古名当涂山。《左传·哀公七年》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西周中期,周穆王也在涂山会见诸侯,史称“涂山之会”。
二月庚子(二十六)日,按照计划,汤和、郭成各领好几人携带匕首、装作普通百姓进入濠州城隐蔽。
当天夜晚,郭子兴悄悄打开自己守护的定远城门,携长子郭天叙及随从邵荣等率部赶到范家岗与张天佑所部汇合,随后两路四千人马北上赶到濠州南门和东门,接着放了两盏孔明灯。隐蔽在城内的郭成、汤和小队看见天空的孔明灯后,分别杀死了南门、东门的卫兵,打开城门,大部队迅速攻占了濠州城,杀死了蒙人州官达鲁花赤(镇守长官)、州尹⑤和元军镇抚及一些士兵。俘虏三千多人。
当晚,郭子兴把三进院的州衙作为帅府,在前院办公,中院住人。决定让小夫人张氏、长子郭天叙及小舅子张天佑跟他同住,次子郭天爵和他母亲(大夫人)住到同城的钟离县衙,并在那里办事。
第二天,郭子兴在帅府升堂,封官嘉奖。授予几个头领总管(将军级)、
镇抚(将军级)、千夫长(校官级)之职。
其随从亲信邵荣、赵继祖为管军总管,邵成为镇抚,晋升汤和为千夫长。
接着命令邵荣、赵继祖招兵买马、扩充军队。
随后,郭元帅派郭天叙回到定远把两个夫人和马小姐接到濠州,郭天爵等后勤人员随行,并送一封书简给孙德崖等四位元帅。他在书中告之:因定远狭小,不宜大量人马驻扎,欲攻濠州以据。只恐诸位见解不一,故而冒死单独攻取。望乞恕吾迟告。
在缴获的战利品中,有几套将校柳叶甲铠装,郭子兴挑选了一套基本合身的作为元帅服。但是未要头盔和虎头护喉。一是嫌其难看;二是因为反元追随小明王、刘福通的“宋国”。他单独定制了一件宋式头盔。每逢巡视、阅兵及作战,他便穿戴。
这时,郭子兴头戴宋式凤翅兜鍪⑥,上顶一簇红缨;身穿柳叶甲铠服,腰裹一圈暗纹绯色捍腰⑦,加围白底小蓝花护腰袍肚⑧,箍一条笏头革带;下露绛色裤腿,脚蹬一双棕黄牛皮靴。
孙德崖得知郭子兴独自占领濠州,心中不满,把信递给俞元帅等三人说:我们和郭子兴一同起事,应该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他却自己偷偷攻占濠州,事后来说此等屁话!
潘帅说道:定远确实太小耳!
孙德崖接着说:定远是小,濠州是大,明日我去濠州。
俞元帅和鲁元帅自然对视一下,异口同声道:那我亦去!
潘元帅跟着说:小弟随尔。
说到孙德崖,此人生一张壶形蒲瓜脸,上窄下宽。长一对竖心眉——眉长过目,眉尾上扬,形状似刀,形态俊秀。眉下嵌一双眯缝眼。蒲瓜脸的正中是一只略小的天胆鼻——山根现断,年寿高挺,准头圆而不大;兰台、廷尉微微内收,气息不足。唇上蓄长须。
古代面相学认为:竖心眉主使勇敢好胜、独断专行。眯缝眼主使聪明、中贵,为人多奸。小天胆鼻者胆子很大,事业多有凶险,有时成功有时败。
孙德崖四帅放弃定远,带着全部人马到达濠州城。郭子兴听报后,不敢拒绝,让他们进了城。郭子兴的兵马已经占据原有的兵营,也是刚刚够驻。四帅的部队只好占据书院、文庙、城隍庙、关公庙、道观,作为兵营。剩下的队伍就强占大户的宅院、民房。孙德崖强占了濠州最大商户的三进院府邸,作为帅府。
上行下效,几天功夫,濠州城被新来的起义军搞得乌烟瘴气,民怨沸腾。一天,孙德崖部队的一个百夫长强奸了一个民女,其丈夫带着妻子到府衙告状,郭子兴性格急躁,马上派人抓了这个百夫长,请孙德崖来处理。
当着受害人和一大批围观的百姓,孙德崖只好下令打了那个百夫长三十军棍。但在心里,却长出嫉恨郭子兴的毒苗。
这一年(元至正十二年),刘福通率红军先后大败元军主将赫斯虎赤,斩其大将巩卜班,击败元军30万精锐之师,屡战屡胜,威震元帝朝廷。
就在江淮各地豪杰响应刘福通红军起义,纷纷效仿起事时,也有反其道而行之的豪杰倡义举兵。
1352年的一天,汝宁府(今河南汝南县)颖州一个年轻色目人⑨看见社会动荡、江淮大乱,便产生匡复时局的志向。
他叫察罕帖木儿,时年25岁,字廷瑞,乃蛮氏人。加汉姓“李”。祖籍北庭都护府(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祖父叫乃蛮台、父亲叫阿鲁温。新疆北庭人(维吾尔族)属于唐朝回鹘民族后裔。
在元朝,国民分为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北方汉人;四等南人(南方人)。李察罕家族属于第二等的色目人。他自幼好学,后来参加进士的科举考试没有及第,但在当地颇有盛名。
察罕帖木儿率先组织起地主武装,聚集了当地数百人,号称义兵,要为朝廷消灭起事造反的红军。
他身长六尺(约1.9米),生一张略长“甲”字脸,下巴圆。长一对竖心眉。眉下嵌一双虾眼,瞳孔小。脸的中间是开风鼻,倒是好看——山根直挺,年寿高凸,准头肉少,孔大无收,内出毫毛。唇上蓄短须。
古代命相学认为:竖心眉主使勇敢好胜,独断专行。虾眼主使操心、富而夭折。开风鼻者心性好胜,祖产丰足全破,少年得志,中年见发,不久末运大败。
李察罕左边的脸颊还有三根毫毛,每当生气的时候便会竖立起来。
当时刘福通红军攻占罗山城后,罗山县的典吏李思齐跑到乡下,也组建起地主武装。
察罕听闻官兵围剿刘福通红军屡屡失败,丢失的城池无一收复,决定借此机会显露身手。他带兵到达罗山,找到李思齐商议,联合攻打刘福通红军占领的罗山城。两人一拍即合,设计击溃了刘福通红军,收复了罗山城。
从此,察罕帖木儿脱颖而出。殊不知,这个色目人后来成为刘福通红军的天敌。
当时元廷的官兵破敌无方,忽然出现地主武装收复城池,使朝廷茅塞顿开,于是对察罕帖木儿大加赞赏,授予察罕帖木儿汝宁府达鲁花赤(镇守长官、正四品)、中顺大夫(文散官、正四品)之职。
朝堂上,有人建议授李思齐县尹一职(从六品)。
元顺帝叹道:“人言国家轻汉人,果然!”
他决定改变这种现象,使用有才干的汉人为朝廷效力,于是任命李思齐为汝宁府知府(正四品)。
从此,元廷开始重视利用地主武装,于河南、淮南等地设立义兵(民兵)万户府、毛胡芦义兵⑩万户府等,任命义兵元帅、义兵万户。并免除当地农民繁重的差役,使他们感恩朝廷,不去响应追随起义造反者。
元朝的差役基本沿袭宋制。按照基层的里、甲、户编派。平时有坊正、里正、主首、仓官、库子之类官员所派的差役。发生特殊情况时,又有开河、筑堤、运输、修城等“杂泛差役”。承担差役都是自带粮食,没有报酬。
后来,李思齐与察罕帖木儿联手,讨伐河南、陕西一带的起义军,建立了不少战功。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官拜四川行省左丞(正二品)。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收复甘肃行省伏羌(今甘谷县)等地,“宋国”红军将领李武、崔德向其投降。
注释:
①阿苏军(阿苏亲军):“阿苏”是元朝“阿苏巴图达噜噶齐”军事组织的简称。类似都卫亲军。
②社长:类似今日街道居委会主任。
③总管:此指带兵总管,即管军总管。类似元廷下万户府万户(管军三千之上)。统领下属的镇抚、千夫长。
④总兵:类似元廷上万户府万户(管军七千之上)。统领下属的总管、镇抚。到了明朝,总兵正式成为官职。
⑤州尹:元朝上州文官首领,从四品。中州和下州文官首领称为知州。
⑥兜鍪(音:谋):古代战士戴的头盔。秦汉以前称胄,后叫兜鍪。种类多以形象设定,有虎头兜鍪、凤翅兜鍪,狻猊兜鍪等。
⑦捍腰:铠甲的一幅装饰布,附有系带。使用时自腰后裹到腹前,在前面上部打结。是契丹人颇具民族特色的服饰之一。
⑧袍肚:初期叫“抱肚”,即从后腰抱住前面肚子的一块装饰布。袍肚比捍腰短,左右两缘在腹前不合拢。
⑨色目人(各色名目之人):是元代时对来自中西亚的各民族的统称。广义上讲,除蒙古人、汉人、南人以外的西北民族都算是色目人。包括被蒙古人征服并带入大蒙古国的中亚突厥人、粟特人、吐蕃人、党项人、中亚契丹人、波斯人(花拉子模人)及少量阿拉伯人等。其中中亚突厥人最多,波斯人次之。
⑩毛葫芦义兵(土军):元廷政府募土人为兵,免其差役,组成乡军,令其讨伐起义军、守护乡里。因其乡人自相团结,号毛葫芦,故以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