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但不可能让他们承担更多更大的风险。因此肯定也会有其他人陪同李如桢前往。
不仅如此,一俟先遣人员打开了局面,后续会有更多人员和物资陆续登陆朝鲜。
这些人赴朝之后,总是要脱离皇帝陛下和袁可立等朝廷官员的直接控制。而深入敌后也总是时刻处于危险之中,他们的安危也只能交由他们自己掌握。
到那时候,朝廷已是鞭长莫及,有力也使不上。
若是李如桢不能恢复如初,指不定什么时候就有可能神经质一下。说句实在话,他自己的生命,与大明王朝的反攻大业比起来,根本就是天壤之别。而他李如桢固然死不足惜,可随同的人员却要遭受灭顶之灾。这是皇帝陛下最不能接受的。
再者说了,敌后策反的工作,首要就是神不知鬼不觉,在对方尚未意识到、尚且处于懵懂之中,最容易取得效果。一俟对方意识到、或者发现了自己的墙角正被别人可劲儿地招呼,报复肯定是无比猛烈的,后果也将不可收拾。因为潜入的人员基本都是孤军奋战,根本没有后援,甚至有时为了避免暴露造成更大的损失,即便是眼看着同僚被祸也只能视而不见。
而且在暴露之后,相当一段时间之内,是不宜再采取类似举动的。
所以保险起见,在李如桢证明自己可堪重任之前,赴朝人员宁可暂缓派出。
这期间,皇帝陛下和袁可立大人,也在物色是否有其他合适的人员。实在不行,也只得改弦更张,总不能拿着人命当儿戏不是。
————
五六天的时间,李如桢就觉得自己没有什么问题了,因此就去宫中求见皇帝陛下。
皇帝陛下接见了他。
巧合的是,那天李如桢的精神状态出奇的好,君前谢恩、奏对时,不仅声音清朗,而且思维也还缜密连贯,看不出那六七年的牢狱生活对他有什么影响。
因此,皇帝陛下就对他稍微提及了此事,但是言明朝廷不会强迫,是否成行完全看李如桢自己的意思。
这不是皇帝陛下欲擒故纵,也不是要在假慈悲。
还是那句话,赴朝人员一旦成行,就等于脱离朝廷的视线。如若不是他们心甘情愿,遇到危险时,就不能排除他们置朝廷的使命于不顾,甚至在某些利益的诱惑之下,公然反水的可能。
皇帝陛下是在征求他的意见,而李如桢却不是这样认为。
李如桢认为,皇帝陛下赦免他的罪过,不就是要他继续为朝廷效命吗。
其实,这本来也没有任何可怀疑之处。若是你李如桢一无是处,皇帝陛下干嘛把你从刑部大牢里捞出来。
既然把你捞出来了,就说明你李如桢还是有点儿用处,你也正该奋发努力,为大明王朝,为皇帝陛下效犬马之劳,这才是不负希望之举。
说实话,李如桢本来就不是与其乃父捞出来同样的人物,与其两位兄长也是很有些差距。再加上这六七年的牢狱生活,也的确给他留下很大的阴影。所以虽然经过几天的休养之后,在表面上看似恢复了正常,可一旦再遇到刺激,不堪的底蕴就立即显现出来。
这都是李如桢在自我折磨。皇帝陛下根本不想给他施加任何压力,也不想给他什么刺激。能行则行,不行便罢。在皇帝陛下的心里,其实已经做好了放弃李如桢的打算。
当年李成梁在辽东地区英毅骁健,抗击蒙古讨伐女真,虽然也不乏那个时期边军将领普遍的杀良冒功、穷奢极欲的恶习,但总算还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
虎父从来多犬子,李如桢糟糕的表现,已令皇帝陛下大失所望。这些本来也属正常,皇帝陛下也并没有强求。
但是李如桢却不能放下身段,他还不想认赌服输,他是在被老父李成梁的盛名所累。
李成梁的盛名,此刻已经成为李如桢无论如何也甩不掉的包袱。因为他目前是老父李成梁儿子辈儿中的长者,自然认为自己有责任承担起振兴李家的重任。
可这又是何等的艰难,李如桢真的有些不堪重负。
陛见了皇帝陛下回到家之后,李如桢就开始坐卧不安,唉声叹气起来。可有些话是不能随便对人言的,可憋在心里又实在难受至极。因此有时李如桢自以为身边无人,就禁不住自言自语起来。
将肚中的苦水倾倒一番,他自己就觉得心里多少好受一些。
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李如桢的自怨自艾、躲在角落凄凄惨惨的“熊样”,早已惹恼、甚至激怒了一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