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sp;因此,他是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待自然规律的。
爱因斯坦本人也十分强调直觉想象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他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对于音乐,爱因斯坦有一段精彩的论述:
“音乐和物理学领域中的研究工作在起源上是不同的,可是被共同的目标联系着,这就是对表达未知的东西的企求,它们的反应是不同的,可是它们互相补充着,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的公式组成。”
在他的心目中,科学的美和音乐的美是相通的,互补的:科学揭示自然界中未知的东西,而音乐揭示的是人类精神中未知的东西,并且是除音乐之外别的方式无法揭示的东西。
总之,古典音乐浓缩着“宇宙的和谐”。
在这里,感受之深,寓意之远,是同美的形式交织在一起的。
在爱因斯坦看来,这种统一意味着人间最大的幸福。
倾听那魂牵梦萦的“天籁”之音,琴弦和心弦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和谐的共鸣。
毫无疑问,音乐是他心灵的天堂。
他可以随时摒弃人世间的一切喧嚣,自由自在地漫步于美妙的音乐王国,沉浸于浪漫的遐思和深邃的思想之中。爱因斯坦经常把科学的伟大成就称做“思想领域中最高的音乐神韵”,这也许可以用来概括爱因斯坦自己终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从爱因斯坦对音乐的。
赵卫东感觉到音乐的无与伦比的魅力。
虽然前世对音乐的喜欢,但欣赏水平只停留在初级水平,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憾事。
今生是一定要弥补这个缺憾的。
虽然,赵卫东也知道音乐欣赏是从音响感知开始,通过听觉直接接触音乐的表层,然而进入感情体验与想象联想,直至深入音乐的里层,理解、认识、领悟作曲家和表演者在音乐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正在沉思的赵卫东被耳边的音乐吸引。
乐曲缓慢、庄严、肃穆、虔诚。
原来笪铃君放的音乐是《1812年序曲》。
这首管弦乐曲作者是柴科夫斯基,作于1882年,是柴科夫斯基于1880年10月应尼古拉·鲁宾斯坦的请求而写的一首大型乐曲,这首乐曲在出版时标有“用于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落成典礼,为大乐队而作的1812年庄严序曲”的说明。
该教堂于1812年毁于拿破仑的侵俄战争中。
所以此曲是以当年俄罗斯人民反抗侵略。
保卫祖国最后获得胜利的史实为题材的。
这部作品于1882年8月20日在博览会广场上首次演出时,曾组织了庞大的乐队(包括一个完整的管弦乐队和另一个军乐队),曲终时,直接由大教堂钟楼的群钟和广场庆典的礼炮轰鸣表现胜利场面,蔚为壮观。
柴科夫斯基在《1812年序曲》中。
以它英雄的爱国主义题材和音画般的通俗易懂的标题性,以及形象化的主题发展和灿烂的管弦乐的音响色彩,取得了他自己远远没有想到的被听众所欢迎的效果。
乐曲开始是序奏。
首先由弦乐组奏出了按严谨和声结构写成的bE大调、3/4拍子、慢速、庄严的《众赞歌》,它肃穆虔诚,这是俄国人民在国难临头时祈佑于上帝和对和平的向往,既有木管吹出的悲哀呻吟的旋律,又以紧张的三连音相互交替发展。
成为狼烟四起和人民的激怒呐喊、呼号。
沉重的低音乐器这时发出了庄严的号召,终于改为4/4拍子矫健的骑兵进行曲,冲破了不祥的气氛,带来了希望:
它英姿勃勃。
象征着响应号召的战士踏上征途。
乐曲的呈示部为e小调、4/4拍子、三部曲式结构,主部音乐以快如旋风的旋律和痉挛似的节奏。
描写着激烈、残酷的战争场面。
在主部的展开过程中,出现了bB大调、4/4拍的《马赛曲》,经过变化引伸,以及与主部音乐因素的交织与发展,描写了拿破仑军队的猖狂残暴和抗敌战争的艰苦、激烈。
副部描写了战争间隙中俄罗斯战士对家乡的思恋和生活情景,它包括两个主题:一个是F大调、4/4拍子、抒情的旋律,刻画了战士的内心世界,另一个主题是be小调、4/4拍子的俄罗斯民歌《踟蹰门侧》为素材的旋律。
反映了人们在战争中的乐观精神。
展开部中主部主题与《马赛曲)的音调此起彼伏,交错出现,一直在激战的旋涡中周旋,开始像那辽阔战场的远方弥漫着尘烟,继之又像眼前刀光剑影人仰马翻,风声鹤唳的场面。
这是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恶战。
再现部略有变化,主部的战争气氛更加激烈。
副部的两个主题再现后,《马赛曲》更猖獗,但它已是回光返照,一连串下行模进的四音列,犹如声势浩大的追击洪流一泻千里,那排山倒海不可阻挡之势压倒了声嘶力竭的《马赛曲》。
俄国军队终于胜利了。
尾声中众赞歌在喧闹的钟声和礼炮的伴随下,变成了辉煌、胜利的凯歌,这是bE大调、2/2拍子的俄国国歌,它与骑兵进行曲用复调的手法相结合,像是凯旋归来的战士行进在凯旋门下、检阅台前。乐曲在欢庆胜利、万民沸腾的节日气氛中结束。
多么优美动听的乐曲,赵卫东深深的陶醉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