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王总,今天与你论英雄,受益匪浅,论出了三个对手,也算小有成果,不如趁机聊聊Facebook和Myspace的不同,咱们也乘机屡屡思路。”
王欣道:“正当如此!大家一起聊一聊吧。”
何贤道:“你先来,咱们这群人里,就属你对SNS琢磨的多,估计你对这两家网站琢磨过很多回了,让我听听你的高见。”
“高见不敢担,那我先来说吧,抛砖引玉。”
“说这两家之前先说点传统社会学家对社交的研究吧,牛津大学的人类学教授罗宾.丹巴(ROBINDUNBAR)发现,人脑的认知能力限制了社交网络的规模。根据他对大猩猩的大脑容量和社交网络规模的研究,推断出人类智力所允许的稳定的社交网络规模平均应该不超过148人,约等于150人,这就是在学界著称的“丹巴数字”。
“这是极限,一般人是到不了极限的,很多人的稳定社交关系就是十几二十个而已。”
何贤三人都乐了,王飞问道:“怎么用大猩猩来研究人。”
“废话,不用大猩猩还能用猪脑子啊,而且还用了人类的社交调查数据,又不是大猩猩的。”王欣解释道。
“真实世界如此,虚拟世界又如何?有社会学家常驻FACEBOOK网站进行研究,发现用户的好友数量平均为120人,女性用户的好友数略多于男性用户。这证明了丹巴数字的正确。”
“但是,朋友的数量规模是一回事,朋友间互动的质量是另一回事。这位学者又发现朋友间互动的强度与朋友数量成反比,也就是说,一个人和朋友来往越积极,越亲密,这个人的朋友圈子就越小,越稳定。”
“也就是说,不管一个优秀的网络平台给人们社交带来多大的方便,能够交到多少朋友,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核心朋友圈规模基本是不变的,5-7个人而已。”
“即人用于社交的时间和精力是一定的,追求深入的互动只能减少社交的数量,追求社交的数量只能降低互动的次数和质量,二者不可兼得。”
赖强道:“欣哥,你啥时候学的这些,一套套的,而且这个跟FACEBOOK和MYSPACE有关系吗?”
王欣道:“这是我这个月刚学的,还没来到及跟大家说呢,自从见到何总,跟他聊过之后,发现我们的SNS的网站发展思路又有些不同,我就多找了找相关资料,想一探究竟。”
“于是对这两个网站也进行了一些研究,也看了别人对这两个网站的分析,于是就了解了一些深入一点的东西,我接着往下说。”
“刚才说了精力是一定的,在这个前提下,要想尽可能地增加朋友数量并保持相当质量的互动,大家讨论出了这么三种主要的思路:首先是多元社交—如果社交的基础是信任,那么形成的社交网多半是一元化的,例如同家,同乡,同学等等,这需要长期,全面和深入的互动为基础。所以,这种朋友圈大不了,条件太苛刻了。”
“如果社交不仅仅以信任为基础,还有功利性,交换性,特定性的因素在,那么形成的社交网多半就会变成多元化的,例如同事,同好等等。”
“有三个社交圈,每个10个人,应该比只有一个社交圈,却有30个人好。虽然朋友数量是一样的,但互动频率和质量应该是圈子越多越好,而不是人数越多越好。给定社交的时间和精力,多元社交比一元社交效率高。”
&n...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