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
由于临近皇城,津派糕点受京派糕点的影响很大,体现在方方面面,其中源自京城却自成一派的“津八件”,便是其中之一。
首都那边叫“京八件”。
这玩意儿的起源有个故事。
说当时明朝穆宗皇帝比较喜欢吃果饼,有一天他问管膳食的太监,最有特色的糕饵是什么?太监回答有八种,皇帝听了欢喜,便把这八种果饼称之为“八件”。
后来“八件”传入津门后,就成为津门人的年礼必备。
津门人很有糕点情怀,历史变迁,不管“八件”怎样变化,津门人依旧情有独钟,是家中常备的休闲零食,和走亲访友必带的礼物。
特别是在过年的时候,津门这边的饽饽铺都需要排队。
“八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打开糕点盒时,扑面而来的那阵香油味儿。有着传统糕点的香气和口感,让人回味无穷,难以忘怀。
采用山楂、玫瑰、青梅、白糖、豆沙、枣泥、椒盐、葡萄干等八种馅心,在外面裹上食油的面,放在各种图案的模型里烤制而成,而且味道咸甜都有,种类多样,形状各异,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出的口味。
后来随着不断改良,样式更多,不过味道依旧美味,带给人惊喜。
常说的津八件现在又称“老八件”,指的是:福字饼、禄字饼、寿字饼、喜字饼、如意、枣花、聚宝盆、虾酥。
而如今的津八件则分为:酥皮、硬皮、桃酥三大类别。
这些知识都是李丘泽提前做的功课,来到津门,酒店安顿好后,第二天他便带着三人走街串巷,寻当地人打听,不仅吃了老八件,也尝过新八件。
叶飞的小笔记本又费掉好几页纸。
除去八件之外,津门有些地方特色的糕点,也很不错。
其中最出名的,毫无疑问就是麻花。
早在一百多年以前,在天津卫海河西侧,繁华喧闹的小白楼南端,有一条名为十八街的巷子,巷子之中有一家小小的麻花铺,字号唤作“桂发祥”。
这便是津门麻花的起源。
十八街麻花经过反复探索创新,在白条和麻条中间夹一条含有桂花、闵姜、桃仁、瓜条等多种小料的酥馅,使炸出的麻花酥软香甜与众不同,创造出什锦夹馅的大麻花。
名闻天下,独树一帜。
其特点是香、酥、脆、甜,在干燥通风处放置数月不走味,不绵软、不变质。
来津门旅游的人,临时少有不捎带几盒麻花,回去赠送给亲朋好友的。
还有一种叫槽子糕,也称“鸡蛋糕”。
京津冀一带的传统风味糕点,由于是用槽形模具成型烘制,所以称作“槽子糕”。
槽子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明清时期。
据传乾隆和慈禧都很爱吃槽子糕,尤喜在早膳时食用。
根据清廷内务府文献记载,当时皇宫内的糕点房,精心制作的槽子糕,除供宫廷食用以外,另作为祭祀祖先的专用供品。
实际上京津冀一带现在流行的很多糕点,都有“皇室血统”,放过去就是妥妥的御膳。
除这些外,另有一道美食,不能算作糕点,成功俘获了江虞婉和高媛媛的芳心。
名为“羊羹”。
这玩意儿岛国也有,还挺出名,不过津门这边的显然更正统,羊羹自古就有,历史比槽子糕更为悠久。
主要是以多种果仁、红小豆,还有新鲜的水果和白沙糖为主要原材料,利用古法熬制。
制作出来的羊羹糖度适宜,通体光滑半透明,看一眼便让人食欲大开。
打开包装就能嗅到红豆的清香味,入口甘甜细腻,吃到嘴里就像是融化了一般。随后口腔中满满都是羊羹特有的醇厚口感,好吃不腻,老少适宜。
在岛国那边通常作为伴手礼佳选。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地域、文化、特色上的差异化,津门这边现在还有不少国营的老字号糕点店。
比如荣业大街的欣乐糕点,津塘公路的大桥道糕点等等。
在这些地方往往更能品尝到最为地道的传统糕点。
李丘泽四人花了好几天功夫,在当地人的介绍下,将这些店铺全逛了一遍。
有些店里服务员还像八九十年代一样,穿着白大褂,结账时手底的算盘打得啪啪响,看着就过瘾,仿佛一下将人带回了刚刚改革开放的那个年代。
简洁却讲究的国营糕点铺里,从空间到布局,再到散发着浓郁香气的传统糕点,无一不透露出一种记忆与情怀。
还有…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