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爱去小说网 www.airizu.com,最快更新10万个为什么大全集最新章节!


    唐明皇的宠妃杨玉环最喜欢吃新鲜荔枝,可是这荔枝生长在岭南(今广东广西一带),距离京城长安有几千里路。如果靠一匹马或一辆车从岭南运往长安,中间人马必须休息,这样至少要十几天才能运到,荔枝也早就不新鲜了,甚至已经腐烂了。怎么办呢?它只能靠沿途每个驿站换上等快马和换人接力传送,才使杨贵妃吃上了新鲜荔枝。

    这件事充分说明了驿站的作用,但也说明统治阶级为了自己的享受,对人民的生命和驿站的马匹是从不爱惜的。据说,当时各地驿站都派最好的马接力奔跑,但为了拼命赶路,还是有不少马累死了,一路上还踩伤了不少人。杨贵妃吃的新鲜荔枝是用人民生命和驿站好马换来的。

    在每个封建王朝末年,大多数官员只顾自己享乐,不再去关心国家建设,所以,许多驿站往往被弄得破败不堪。

    至于驿站的驿马,喂养不饱,奔驰过度,倒毙在路上的事也是常有的。还有,据《新唐书·李渤传》记载,李渤分司东者(洛阳)时上奏说:由于宰相皇甫镈剥削下层过度,道路不修治,许多驿马在路上累死了。宪宗皇帝得知这消息,大为惊骇。这还是都畿地区,至于边远地区更不必说了。驿马尚且死得很多,被解送的囚犯死在驿路上的更不必说了。

    明武宗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秋天,有个吏目(管理缉捕盗贼、看守狱囚的小官)带了一个儿子、一个仆人,从北京出发,路上秋雨绵绵,有一天黄昏时,他们来到贵州修文县的龙场驿,那里是苗族地区,他们在驿站住了一晚,第二天又上路,到中午时,这个吏目就死在蜈蚣坡驿路上,到傍晚时,儿子又死了,后来这仆人也倒卧而死,三具尸体就横在蜈蚣坡下。这时龙场驿的驿丞是明朝有名的学者王守仁,他本在京城做官,三年前因得罪了宦官刘瑾,被贬谪到龙场驿来当驿丞的。他得知这吏目三人惨死在路上,无人收尸,就到蜈蚣坡派人挖了三个坑埋葬。为这件事,王守仁写了一篇祭文,题目叫《瘗旅文》,哀掉这客死异乡的吏目,也写出了自己愤懑抑郁的情绪。

    一个吏目小官,月俸不过五斗米,竟为此而经历瘴疠浒的地区,攀越千山万峰,结果丧生在异乡客路上。说明古代的小官吏也是难以远离家乡的,也说明古代驿站管理不善,对人们的旅行生活造成多大的危害!

    知识点:荔枝、驿站、上等马、接力

    为什么要研究避讳

    避讳在各个朝代各个人都是不同的,因此,后人就可以利用避讳的字法去研究、审定古代文物,考查古书和刻印的时代,辨别古书、古物的真伪。于是,研究避讳成了校勘和考古的重要手段之一,研究避讳的学问也就成为一门科学,叫做避讳学。

    古代避讳的方法有三种:最主要的方法——改字,此外,还有空字和缺笔两种。空字是指遇到需要避讳的字时空着不写,或者写个“某”字,或者写个“讳”字。如《史记·教文帝本纪》:“子某最长,请建以为太子”。“某”字的就是“启”字,指汉景亮刘启,因避讳而写“某”字。《宋书·武帝纪》在永初元年月下说:“荆州刺史宜都王讳进号镇西将军。”这里的“讳”就是指宋文帝刘义隆,因避讳而不写“义隆”,只写一个“讳”字。缺笔避讳大约从唐朝开始,如仪凤二年立的《李勣碑》中“世”字写成“廿”字,缺笔避讳李世民。

    懂得历代这三种避讳方法,就可以鉴定古代文物和典籍的时代了。例如传说为李陵、枚乘写的五言诗,其中有“盈”字,犯汉惠帝刘盈讳,因此学者们断定都是后人伪作。再加隋文帝名坚,其父名忠,其子名勇,隋炀帝名广,而传说为隋代王通所作的《元经》、《中说》却不避“忠”、“坚”、“勇”、“广”等字,而避唐朝讳,因此很多人认为是伪作。

    利用避讳学,可以断定古书的著作年代。如司马贞的《史记索隐》,没有写作年代,两《唐书》没有司马贞的传。清朝钱大昕根据《索隐序》中“国子博士、弘文馆学士”的题衔,利用避讳学,考出写于开元七年修文馆改为弘文馆以后,因为弘文馆在神龙初避孝敬皇帝李弘讳改为修文馆,开元七年才恢复称弘文馆。

    掌握避讳学,可以看出古书中的一些错误。例如《史记·楚世家》说:“灭楚,名为楚郡。”《通鉴·秦始皇二十四年》则说:“虏楚王负刍,以其地置楚郡。”这里有了问题:秦始皇的父亲名子楚,当时为了避讳,称“楚”为“荆”,怎么会反而用“楚”字为郡名呢?裴骃《史记集解》引孙检说:“灭去楚名,以楚地为三郡。”由此可以断定《史记》、《通鉴》中的“楚郡”乃“三郡”之误。

    利用避讳知识,还可以判断有些书中的文字或有后人增改,或有他书补入等。如《史记·高祖本纪》中为了避讳,不写惠帝名“盈”,《文帝本纪》中不写景帝名“启”,可是文帝的名“恒”,却二次出现在《高祖本纪》中,一次出现在《吕后本纪》中,不避讳,可以断定此必为后人所加。

    从上面举的一些事例可以看出,掌握避讳学知识,对阅读和研究古书大有好处。

    知识点:避讳、文物、古书、研究

    为什么杜甫诗中没有“闲”字

    在唐诗中,“闲”字可以说是用得最多的常用字之一。翻开《全唐诗》,什么“闲斋”、“闲立”、“闲步”、“闲云”、“闲处”、“闲看”、“闲适”、“闲居”、“闲人”、“闲日”、“闲思”、“闲情”、“闲谈”、“闲时”、“心闲”、“清闲”、“等闲”、“偷闲”、“秋闲”、“身闲”、“官闲”、“放闲”、“最闲”等等,俯拾即是。

    几乎所有大诗人的诗中都用过“闲”字。可是,号称诗圣的杜甫,在他现存的一千四百多首诗中,却找不到一个“闲”字,这是偶然的吗?不!这是因为杜甫的父亲名闲,为了避父亲名讳,所以他不用“闲”字,凡是说到“闲”的意思时,都用其他字代替了。

    在封建社会里,避皇帝的讳,叫做国讳。避祖父母、父母的名讳,叫做家讳。这种避家讳的风气早在汉代就开始了。如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因父亲名正,所以他每次写正“正月”时都改写成“初月”。这都是为了避家讳而改字。

    知识点:避讳、国讳、家讳

    为什么三教都奉关羽为神

    现在中国的民间,对关羽的崇拜十分盛行。不管是在儒家的文庙里,或者是在佛教的寺院、道教的宫观里,经常都能看到那位关老爷的神位。然而专门祀祭关公的关帝庙、武庙,那更是遍布在了全国各地。它和儒家里的文庙、佛教的禅院、道教的仙观,多多少少,装扮粉饰着京都里的大邑、青山秀水,飘动的香烟,有着神秘的韵味,伴随着关公,已经度过了几千年的岁月。可是关老爷的香火为何这样兴盛?关羽怎么自将军而升到“帝君”、“大帝”的?这儿是有着深刻的历史与社会原因的。

    历史上的确有关羽这个人物。他字云长,河东解良人(今山西解虞县)。陈寿《三国志》给关羽一生作了一番详细的介绍:东汉末年,关羽亡命奔到涿郡。那时刘备正在乡里招兵买马,他和张飞往投,发誓共生死患难,三人寝便同床,亲如兄弟。后代传为佳话:“桃园三结义”。到后来刘备兵败,关羽被曹操所俘。曹操封他偏将军,汉寿亭侯,赐重金,希望为他效劳。可关羽挂印封金,还是投奔刘备。刘备作汉中王,拜关羽作前将军,率众再次攻打曹军。关羽水淹了七军,活擒于禁,刀杀庞德,威震华夏。后来由于骄傲轻敌,麦城兵败,让部将给杀了。死后追封作“壮缪侯”。

    自三国至唐时,那时关公在民间的影响力并不算太大。到宋以后,关公开始大走好运,青云直上,到北宋真宗皇帝时,诏令修建关圣庙。等到了哲宗皇帝时,封为“显烈王”。这之后宋皇再次加封叫“忠惠公”、“义勇武安王”、“壮缪义勇王”、“英济王”。这样一来,关于关羽的神化便首先自道教、佛教中开始了。

    宋朝道士祀关羽叫“馘魔大将”,声称他具有强大的法力,主持“地祗馘魔关元帅秘法”、“丰都郎灵关元帅秘法”,可以呼风唤雨,能够伏魔降妖,显出很多灵迹。所以说:“各著史册,功存生民,一方所依,千载如在。”到明代,关公再次被封作“三界伏魔大帝”,他的地位随之达到顶峰。更有趣的是,藏蒙地区所盛行的喇嘛教对他同样蛮有感情,像北京雍和宫中便专设有一座关帝殿,殿内的正中供奉着一尊精致的关羽铜铸坐像。这样以来,关公便成了儒、释、道三教共同受至的偶像,它在我国民间信仰中是十分独特的。

    民间信仰中关羽特别显灵,他被人说成是具有司禄命,能佑科举,可以治病除灾,能够驱邪避恶,能够诛罚叛逆,能够巡察冥府,乃至招财进宝,庇护商贾等类似无边法力,同时统治者还拿集忠、孝、仁、义、节在一身的关羽,用以“教化”亿万臣民,维护他们的封建秩序,这是再好不过的“灵丹妙药”了。上面所说,这是为何儒、释、道三教都信奉关公,关公庙遍布天下的主要原因。

    知识点:关羽、香火、道教、佛教

    为什么四大名山成了佛教圣地

    中国有名的山中除了优美的风光之外,还具有更加丰富的人文景观与诱人的历史和传说。四大名山的名称分别与大乘佛教的四大菩萨直接挂上了钩,传说非常丰富,殿堂建筑等好多人文景观亦不断出现,又因为名山原有的美景,便使得登山朝拜的佛教教徒不断。自明代起,民间便有了“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等说法。五台山在山西省五台县东北方向,方圆250公里内,由望海峰、锦绣峰、挂月峰、月斗峰与翠岩峰五座山峰所环抱而形成的,峰顶都很平坦宽广,好像五座土垒的高台,因此称为“五台”。拿五台山与佛教的文殊菩萨共同联系起来是根据两部佛经之中的记载。《大方广佛华严经》卷27中有文殊菩萨的确居住在清凉山这一说法。《佛说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说,文殊却是居住在五顶山。至于五台山的那五个像垒土之台的山峰,不仅是佛教五方如来之座,而且是文殊菩萨顶面有五髻来表示智慧圆满的象征。自此之后,五台山便成了佛教徒心目中的文殊菩萨之说法的道场,来者日众,于是便逐渐成为佛教中的一大名山。

    普陀山就是浙江省普陀县舟山群岛之中的一座小岛,面积大概1275平方公里。传说唐代大中元年时期(公元847年)有一位印度和尚来到这儿,他在潮音洞前亲眼看见观音菩萨现身,而且得到了观音菩萨所给的七色宝石。北宋时期神宗元三年(公元1080年)王舜封出使到朝鲜,途中遇到特大风浪,他于是遥望潮音洞前跪拜祈祷平安渡海。后来王舜封便把这件事报告给了皇帝,皇帝特别赐名叫“宝陀观音寺”,自此普陀山便名声远扬。根据中国佛教的传说,观音的诞辰日是二月十九日(农历,下同),成道日为六月十九日,进山修道日为九月十九日,在每年二、六、九这三个月,普陀山都会有香会,除了有中国各地的佛教徒之外,日本、朝鲜、东南亚的佛门信徒也经常不远千里来到此地。

    峨眉山位于四川,峨眉山市西南方向。传说古时有一位名叫蒲翁的老人进山采药,他看到了普贤菩萨的显现。在北宋初年,当地又有很多次普贤菩萨显相的传说。宋太祖便派人前去峨眉山上塑造普贤菩萨像。宋太宗在太平兴国五年时期(公元980年),官方再次主持在山上铸建了大型普贤铜像,并且把山上原来有的白水寺改名为白水普贤寺。自此,峨眉山便成为普贤菩萨的说法道场,佛教徒诚心地向往的佛教名山。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西南地区。佛教传说中,释迦摩尼逝世之后1500年,地藏菩萨降生在新罗国(在今朝鲜中部)作王子,叫金乔觉,后来削发出家,叫地藏比丘。唐高宗时期,金地藏亲自渡海来到中国,来到九华山苦修。他在99岁时坐化时,肉身没坏。传说山上的“月(肉)身菩萨殿”,便是地藏的成道之处。自明代时起,人们用金地藏作地藏菩萨的化身用来崇拜,九华山便成了地藏菩萨的道场。

    知识点:四大名山、优美风光、人文景观、传说

    为什么唐僧要去西天取经

    《西游记》中的唐僧,是虚幻的佛教人物,不过他经历九九八十一个磨难去西天取经的事情,却有一些事实依据的。唐朝有个叫玄奘的佛教徒,的确去西天取过佛经。

    玄奘出家之前姓陈,玄奘是他的法名,又被尊称为三藏法师,所以有人还称他唐三藏。玄奘13岁时出家,21岁受大戒。22岁离开长安到达四川、湖北、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寻问有学识的和尚,深刻钻研佛教经论。那时国内对佛教经论各有各的评说,翻译过来的佛经,要么晦涩难懂,要么失真走样,所以玄奘决心去佛教的发祥地印度学习和取经。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玄奘从长安起步,路经姑臧(今甘肃武威),再过敦煌,一直向西域进发。困难不断,但是并未阻挡玄奘前进的步伐。

    到了伊吾(今新疆哈密县),高昌国王鞠文泰得知玄奘是个高僧,苦苦相留,可是玄奘决意西行。鞠文泰就派了一些可以吃苦耐劳的人送玄奘到印度。《西游记》里不是说唐僧跟着三个徒弟吗,那些护送玄奘的人虽无神仙般的通天本事,但却有着孙悟空的机敏聪慧、猪八戒的善于驮重和沙和尚的吃苦耐劳,翻山越岭最终到了印度。

    玄奘先拜戒贤法师为老师,直接研究佛经原文。5年之后,他游学印度各地,并且演讲佛典,还跟印度学者辩证,讨论佛学理论,名扬全印度。公元645年,玄奘才回抵长安。

    玄奘这次西行,历经17年之久,5万里行程,138个国家,带回了佛教经典520箧,657部。返回长安以后,他刻苦翻译佛经,在20年间共翻译出1335卷。他还将中国的《老子》等书翻译成梵文,传入印度。他被誉为我国古代三大佛经翻译家之一。

    玄奘还依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编写了《大唐西域记》一书,其中记载了取经路中各国山川、城邑、物产、风俗,是探讨我国西北地区及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以及中亚等地历史、地理的重要史书。从19世纪起,已经被英、法、日本学者陆续翻译、注释及出版。

    公元664年玄奘去世,说当时有一百多万人为他送葬,三万多人给他守墓尽哀。他从印度取回的佛经被保存在专门为其建造的西安大雁塔之内。

    知识点:唐僧、取经、佛教、佛经、梵文

    为什么明代的漆器遍布世界各地

    明代是漆器生产的又一个繁盛时期,繁盛的主要原因是社会需求量的猛增。明代的建筑、造船、佛像制作和宫廷用具都广泛地使用了漆器和漆。漆器的制作,除了官方经营的果园厂外,中南、西南、浙皖地区的民间漆器生产也很昌盛,品种一百多种。其中雕漆、金漆、彩漆是最盛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制漆高手,如雕漆张德刚、螺钿姜千里、百宝嵌周翥、金漆蒋回回、缥霞杨埙等。特别是漆器工艺著作《髹饰录》的出现,代表着明代漆器工艺在实践与理论上的完善。

    《髹饰录》是我国古代仅有的一部漆艺专著,是明代隆庆年间的一位著名漆工黄大成所写。他根据自己的经验,与前人的成果相结合,全面地讲述了有关髹漆工艺的各个方面。这本书在明代天启五年经过另一位漆工杨明之作序并解注,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全书有乾、坤两集,共18章,186条。《乾集》主要讲制造方法、原料、工具和漆工的禁忌。《坤集》讲漆器的14个分类和各个品种的形态。

    明代漆器大批地进入欧洲,对欧洲工艺美术带来了很大影响。18世纪英国杰出的家具大师齐本德尔,在他那风行一时的著作《家具大全》中还专门介绍了明代的髹漆家具,并对东方漆器有着强烈的向往,这深刻地影响了西方工艺美术设计家的思路。英国伦敦维多利亚亚伯特博物馆到目前为止还藏有明代描金加彩髹漆床式椅。还有加拿大、欧洲各大博物馆、个人珍藏中也有不少明代精美的漆器,并且还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知识点:漆器、雕漆、金漆、彩漆

    为什么上朝时手中执笏

    在古代图画里,经常会看到大臣朝见天子时双手总是捧着一块狭长板子,中间略呈弯曲,这块板子就叫做朝笏,也叫朝板、手析。最早的时候,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在朝会时手中都执着朝板,这是用来记事以备遗忘的。就是说,每个人都可以在朝会前先把事情记在朝笏上,以免在朝会时忘记。只是各人的笏由于等级不同,质料也不一样。据《礼记·玉藻》说:天子的笏用玉制作,诸侯的笏用象牙制作,大夫的笏用鱼须文竹制作,士的笏用竹制成。又说:“凡有指画于君前用笏。”但到宋朝,即使大臣不需要奏议而记事,上朝拜见天子时手中仍旧捧着朝笏,于是朝笏就纯粹成了朝见时的一个装饰品。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今阁门习仪,先以笏叩额拜,谓之瞻笏,亦不知起于何年。”说明当时“朝笏”已不用来记事了。

    古代大臣的朝服都是宽袍博带,这种束腰的大带子叫做“绅”,第当骑马上朝时,大臣往往把笏插在腰带里,这叫做“晋笏”或“晋绅”。晋就是插的意思。所以,“晋绅”后来成了古代高级官员的代称。不过,也有人不把笏插在腰带间的。唐玄宗时宰相张九龄因身体很瘦弱,笏插在腰间感到很不便,于是他专门做了一个装笏的袋子,叫做“笏囊”,常叫随从带着。宋太宗还曾经创制方团毯路带,又名笏头带,赐给宰相,作为装饰用。

    知识点:笏带、朝板、手折、记事、备忘

    为什么出现了百家争鸣

    战国属于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奴隶制崩溃,而封建制则确立,社会矛盾错综复杂,阶级不停分化,而诸侯割据所造成的政治不统一,更是加剧了整个社会的动荡不安。

    各阶级、各阶层都必须有自己的思想家及代言人,从而表达本阶层的政治主张及愿望。伴随社会大变革的到来,以往在官府的传统都打破了,少数贵族已不可以再继续垄断文化知识,文化教育也开始普及于民间。

    于是后来“孔墨子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社会上不断涌现出许多的文学游说之士。各国国君为了富国强兵而争相礼贤下士,还有一些官僚、贵族也广招贤才。

    为了适应政治需要而学术思想的流派逐渐增多,战国时除了孔、墨显学之外,另外还有道、法、阴阳、名辩等家。还有的同一家之内也不停再分化成小的宗派,例“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各家全都抱着“以其学易天下”的宗旨,并且他们确是“皆有所长,时有所用”,所以各国的封建君主对各家是“兼而礼之”。

    因为不主一家,并且允许各家之间相互展开批判及论战,于是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正是由于这种争鸣,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以及繁荣。

    知识点:社会变革、政治主张、教育、论战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