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爱去小说网 www.airizu.com,最快更新人性的优点最新章节!

都是服务。我们制作食品、清扫地板、装配零件,或纠正某个舞步,最终的目的都是要将我们的生活建设得更美好、更方便、更快乐,因此这些活动都是富有创造性的。如果我们想要享受到工作的乐趣,或从工作中获益的话,就应该用这种创造性来鼓舞我们。

    对此,英国著名的电影导演J·亚瑟·兰克曾比喻说:“人们常常忘记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存在一个最基本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例如,一家制造椅子的工厂,不仅要制造椅子以从中获取利润,还要制造人们喜欢坐在上面的椅子。如果制造商忘记了这一点,那么,当他有一天醒来时,他将会发现,他的椅子以及椅子所创造的利润全都不见了。”

    有人认为,现代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已经扼杀了工作本身的创造性;他们认为,工作就是一些机械化的动作,就是不断重复的一个动作,所以这种不必了解整个过程的工作有什么奸得意的呢?他们还说,当一个人痛苦不堪地忙着在生产装配线上干活时,他又能从哪里获得足以自傲的成就感呢?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想讲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我现在的夫人。

    我夫人曾有好长一段时间在一家大公司工作,她在那里做的是统计打字员的事,那里有许多打字员。我夫人的工作是负责在一台装有特制长台架的打字机上打各种无穷无尽的财务报表。她几乎每个小时、每一天都在打,在不停地打。像这种工作,精确才是最重要的,然后才是速度。我夫人谈不上喜欢这份工作,因为它确实太辛苦、单调、乏味了。

    但是,我夫人对自己能尽力做到完美而感到非常自豪。虽然这份工作也是所谓的机械式的,而且不过是一项大工程中的一个小环节,但却需要高度的技巧,所以她很满意自己在工作上达到的高水准,它让她体会到了精确以及精益求精地做好每一件事的重要性。我夫人说,这份工作对她后来的成长和个性成熟来说,还是很有益处的。

    我夫人的经历,也验证了G.K·契斯特顿的话,他说:“摆脱当秘书的命运的最好方法,就是做一个成功的秘书。”换一句话说,就是我们内心对待工作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是否能对它作出正确的判断——它究竟是令人沮丧的辛苦劳作,还是让我们的灵魂感到愉悦的快乐之事。

    有些主妇就认为,像每天刷盘子洗碗之类的例行家务是讨厌而卑贱的奴仆工作。但是,我所认识的一个叫波姬儿·达尔的女人却认为,这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波姬儿·达尔是一位职业作家,写过一本自传,而且还为多家杂志写稿。达尔小姐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黑暗中度过的,直到做了一系列手术之后,她的视力才得以部分恢复。她说,自从那以后,她就将每天洗碗当做是感谢上帝创造的奇迹。

    “我站在厨房的小窗户前面,可以望见一小片蓝天,”波姬儿·达尔小姐说,“那些飞舞的七彩肥皂泡,我怎么也看不厌倦。失明多年以后,能在干家务时看到这么多美丽的东西,令我的内心感激不已。”

    然而,不幸的是,我们许多视力正常的人却对周围美好的东西视而不见。这是因为我们不具备达尔小姐所拥有的成熟的想象力,不懂得珍惜工作给我们带来的价值。

    没有什么药物能比工作更有效地治疗我们的疾病。得克萨斯州慕尔休市的丽达·琼斯夫人说,正是工作把她从精神崩溃的边缘拉了回来。

    1941年,琼斯夫妇带着他们的两个孩子,搬到了新墨西哥州一个方圆30英亩的农场。但是到了之后,他们才发现那里是一个令人恐怖的蛇窟,到处都有响尾蛇的踪迹,琼斯夫人猜想全得州的蛇一定都聚集到那里了。

    “虽然在我们那里没有水电和煤气,生活非常的不方便,但是这些却不是我最担心的。我最感到害怕的,是每时每刻都在担心,万一家人被蛇咬伤了该怎么办?我常常会做噩梦,见到自己抱着孩子,从家里跑到镇上去找医生。我丈夫到地里去干活时,只要有几分钟看不到他,我就会陷入深深的恐惧之中。

    “这种不断袭来的忧虑和恐惧,迫使我不得不无休止地上作,否则我就会精神崩溃。由于我们的生活非常艰苦,所以辛勤工作显然是很必要的,而正是这种辛勤工作挽救了我。

    “我在30英亩的地里全部种上了玉米黍,累得双手长出了老茧;我自己动手为孩子做所有的衣服;制作了足够我们吃5年的罐头食品……我每天都工作到疲惫不堪的程度,累得只想着上床睡觉,再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想其他的事情了,当然也包括没有多余的精力去考虑蛇的问题。

    “一年的时间过去了,我们家没有人被蛇咬过,我们后来搬走了。后来,我再没机会那么辛苦地工作,但是我一直感激那一年的辛苦工作,正是它挽救了我,使我得以摆脱精神崩溃的困境。”

    我们应该像琼斯夫人那样,充分利用辛苦的工作为自己创造力量,度过各种生活的危机。如果仅仅从养成工作的习惯而言,这种习惯有时候就能帮助我们摆脱一时的消沉、挫折或失望,当我们面临灾难、个人的悲惨遭遇或失去了自己所爱的人时,辛苦工作也经常能成为支撑我们的力量。

    爱德蒙·伯克曾说过:“永远不要陷入绝望。但是,一旦你产生了绝望的情绪,就去工作吧。”他这话并不是在瞎说,因为他自己就曾有过亲身经历。

    爱德蒙·伯克曾失去了最心爱的儿子。在经历了痛苦的折磨之后,他深信这个世界快要毁灭了。逐渐地,工作填充到他的生活中来。工作对他来说,就像对其他许多人一样,成为这个疯狂世界唯一清醒的标志。因此,他不断地工作,即使在绝望时也没有停止过。

    是的,工作是生活的法则之一。无论我们出于什么原因而离开工作,我们都将会受苦。现在,“工作疗法”已经在一些机构,例如在精神病院、监狱、疗养院以及任何必须将人隔离的地方广泛应用。

    “退休的人早死”,这句话听起来真实得实在是令人感到悲哀。从活跃、忙碌、有益的活动状态突然间进入到虚度光阴或漫无目的地打发日子,这种剧变会破坏人的生命力,降低人的承受力,以致造成人的早死。只有那些仍然把退休当做只是换个工作的人,才能永远保持快乐。

    65岁退休制度是旧时代的产物,它已经成为所有进步国家的一种羞耻。人到了65岁就得退休,这个年龄标准借鉴自1870年铁路员工实施的退休制度,1937年的社会生活保障制度首先采用了它。但是,人的预期寿命自20世纪以来,平均增加了20年左右,所以,现在一个人并不是到了65岁就应该躺进摇椅或被送进殡仪馆;相反,许多人此时正值人生的巅峰时期。然而,我们却不顾这一事实,仍在沿用过时的65岁退休制度。

    托马斯·格林斯是研究退休问题的权威人士,他是芝加哥《每日新闻报》专栏的撰稿人,还是《黄金岁月》一书的作者,大约有90家报纸开辟了专栏,联合刊载他的《黄金岁月》。

    格林斯先生认为,强迫一个人在65岁时退休,是一种“残酷的行为”。他说:

    “经过7年来对65岁左右的人进行的采访,我发现了一个事实:在美国,即使是将这种强制退休的制度用于马或狗身上,也是一种无法忍受的残酷行为。至少,马在临死前会被带到有草可吃的地方,而每一条狗也几乎都能自然死亡。

    “然而,这种残酷还不只是它会对人的生存造成威胁……它更是对65岁的人能力的怀疑,以至于对他们的精神造成难以治愈的创伤。因为一个人一旦被认定为已经衰老得不能做任何事时,将是非常可怕的。而当我们想到一个人被剥夺了工作、收入和自尊时,情况就会变得更加可怕。因此,要想改变这种状况,除非我们现在就彻底废除这一退休制度。”

    很明显的一个事实是,几乎所有正在工作的人都不愿到65岁时就被强迫退休!仅仅在印第安那州,我们就发现90%的人都希望65岁以后仍然能够继续工作,而在一些大工厂,这个比例还要增加5个百分点。可是,为什么政府就从来不征询极力主张废除这种退休制度的人——这些65岁的工作者的意见呢?

    令人欣慰的是,有很多65岁以上的人在外面为自己找到了新的工作。朱丽艾达.K·亚瑟是从事社会福利研究的权威,据她的调查显示:“有一个最值得注意的就业事实,那就是75岁以上的老人,有几十万仍在继续工作。在他们当中,很多人都是那种没有雇主的自由职业者。”

    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曾公布了一项调查报告,具体数据如下:

    65~69岁之间的男人,3/5在工作:

    70~74岁之间的男人,2/5在工作;

    75岁以上的男人,1/5在工作。

    在这些人中,大多数从事自由职业。

    这些数字再一次有力地证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人的工作能力和意愿,并不是在65岁生日到来之际突然丧失的。

    事实上,只要有能力,大多数人仍然愿意继续工作,而不愿因为某个养老金计划的制订者说他们应该退休就退休。越来越多的工作者已经开始抗议这种不公平的强制退休制度,而且收到了一些良好的效果。例如,一些公司就延长了退休年龄,或者让这种年龄限制变得更加具有弹性。可惜的是,这样的公司还是很少。不知道我们还要等多久,才能不再因为年龄的增高、不顾我们的需要、能力和意愿,而被无情地剥夺工作的权利?

    不久前,在纽约举行的一次老年问题研讨会上,杰出的老政治家伯纳德.M·巴鲁克先生给大会发来了一份电报,大会当场宣读了这份电报。

    巴鲁克先生在电报中强烈呼吁,要废除这种强制退休的制度。他说:“这种制度对那些虽然年龄很大,但仍然愿意而且有能力继续工作的人来说,并不是什么恩惠;一个人是否应该退休,不应从他的年龄来考虑,而是从他的能力来考虑。”

    巴鲁克先生还说:“年龄越大的人,他所获得的丰富经验就越是无法取代,而这种经验正是一种宝贵的资产。”

    亨利.S·柯特斯博士已经83岁,但还在担任密歇根州老年问题研究委员会的委员。作为美国在这方面的权威人士之一,他的话直指那些不公平地歧视老年人就业的现象:

    “强迫退休,这是工商业界的一个严重失误,因为它使许多最佳的人才被闲置浪费了,而且也使被雇用者想在晚年继续做好工作的热情受到了打击。无论对有能力而且愿意继续工作的人,还是对众多的纳税人来说,这种强迫退休制度都是严重的错误。工作权利是一项基本人权,65岁退休制度的存在,根本就是人类的一大错误。”

    说的太精彩了!柯特斯博士!

    真希望那些制订计划的人和官僚们能听听他这种反对“强迫退休制度”睿智而强烈的呼声。

    “65岁退休制度,”柯特斯博士又说,“是独断的、专横的。无论从生理学还是从心理学方面来看,都没有理论能够证明,一个人的工作能力会在他65岁时突然丧失。任何年龄都可能变得软弱,这要因人而异。如果我们停止用手工作,我们的双手很快就会变得不再灵敏;如果我们停止用大脑思考,我们的大脑很快就会衰老。每一个工作者,在他自认为不能胜任他的工作的时候,都有权利选择退休,而不再工作。”

    工作是让我们获得成熟的快乐途径,这是年轻人所无法想象的。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让我们不断成长而不变老的最神奇的力量。

    6.从逆境中奋起

    强烈的信仰会帮助坚强的人,然后又使他们变得更坚强。

    ——华特·贝基霍

    热忱好比有两只右手,让你更加灵活而自信。

    ——艾伯特·赫巴德

    我总是设法把每一次不幸,转化为一次机会。

    ——约翰.D·洛克菲勒

    《米老鼠》和《猪小弟》的作者华尔特·迪斯尼,可以说是美国最为著名的人物之一。然而,你是否知道他在20多岁时,还只是一个无名的穷困潦倒的小子,可是到了30多岁时,他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了?全世界的人们都喜爱《米老鼠》卡通片,在阿拉斯加的某个地方,影迷们甚至还组织了“米老鼠会”,在雪屋中聚会。

    确实不错,他曾经穷得身无分文,但他后来却十分富有。他把自己多余的钱全部投入了自己的事业上,因为相对于储蓄的利润而言,摄制影片所得的利润更多。

    少年时代的华尔特·迪斯尼,曾前往美国堪萨斯城谋生,当时他的志愿是想成为一个艺术家。他刚开始是到堪萨斯的明星报社应聘,想在那里找一份工作。该报社主编审读过他的一些作品以后,认为作品缺乏新思想而没有录用迪斯尼,这使他感到万分失望和颓丧。后来,他终于找到了一份工作,就是替教堂作画。可是,这份工作的报酬非常低,他根本支付不起租用画室的租金,于是他只好借用父亲的汽车库作为他的临时办公处。当时,他还认为这样的生活十分艰苦,但是他后来却再也不这么想了,他反而认为这座充满汽油味的车库对他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价值至少可值100万美元。

    迪斯尼是如何走向成功的呢?有一天,当他和往常一样在汽车库工作的时候,忽然看见一只老鼠在地板上跳来跳去。他赶紧跑回家,拿了一些面包屑给它吃。渐渐地,迪斯尼和这只老鼠之间混得很熟了,有时候那只老鼠竟然会大胆地爬上他正在作画用的画板,并有节奏地跳跃着。

    不久,迪斯尼被介绍到好莱坞,帮助摄制一部以动物为主角的卡通片。但是不幸得很,这次他失败了,结果他不仅因此而穷得身无分文,而且再度失业。正当迪斯尼走投无路之际,他突然想到了堪萨斯家中汽车库里那只在画板上跳来蹦去的老鼠。他立刻画出了一只老鼠的轮廓,米老鼠的卡通片就这样在灵感刺激下诞生了。谁又能想到,那只在堪萨斯城汽车库里已经死去很久的老鼠,竟然会成为《米老鼠》这部在世界上最负盛名影片的祖宗呢?不但影迷给米老鼠写的捧场信要比任何演员的都要多,就连米老鼠足迹所至的国家,其他任何演员也望尘莫及。

    成功之后,迪斯尼尽量利用空余时间研究新的计划。每当他的研究有了心得之后,他就会和助手们一同公开讨论。有一次,他曾向他的助手们提出建议,希望他把幼年时母亲讲给他听的《三只小猪》和《大灰狼》的故事搬上银幕,但是他的助手们都不赞成。迪斯尼本想就此取消这一计划,但“三只小猪”的形象总是在他的脑海里打转,使他难以抑制地又提了好几次,但仍然没有得到他的助手们的同意。

    终于,他的助手们作出了些许让步,说:“好吧,我们不妨试试吧!”他们之所以这样回答,无非是不忍心拂逆迪斯尼的诚意,而事实上他们对这项计划根本没有信心。本来一部《米老鼠》影片的制作完成,总共需要3个月的时间,因此他们不愿耗费那么多时间去摄制《三只小猪》,于是他们只用了两个月的工夫就草草完成了这部影片。这些助手们没有一个人相信这部影片能赚到钱,但他们没想到的是《三只小猪》问世之后,竟然震惊了整个美国。接着,各地的人们都在哼唱那支“谁怕那只大灰狼,大灰狼,大灰狼……”的新歌了,这部无人看好的《三只小猪》竟获得了无上的荣誉。

    据迪斯尼自己告诉我,这部影片在某些戏院前后曾重映达7次之多,而这是自有动物卡通片以来所取得的最好业绩。然而,最值得我们称颂的是,迪斯尼终身为动物卡通片作出了不懈的努力,据他自己说,这是由于“兴趣”,而不是为了“赚钱”,我还知道他没有任何不良的嗜好,只是喜欢每天下午打打棒球或马球。

    我曾拜访过美国著名的作曲家乔治·杰斯文,并向他请教他之所以成功的秘诀。他告诉我说,他的成功非常简单,因为他知道自己的需要,然后按照这个“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直至实现目标。最让我惊讶和钦佩的是,杰斯文在功成名就之后还不断地努力,并且坚持每星期学习3个小时。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真是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据说杰斯文的处女作仅卖了5美元,可是谁又会猜想到,在9年后,他替好莱坞一家电影公司的一部片子、创作的一支新曲,竟收到了50000美元的巨额报酬呢?

    当杰斯文第一次到戏院表演时,听众们全都讥笑他。后来,他接受了纽约第十四街福克斯城戏院的聘请,担任该戏院的乐师,每星期的报酬只有25美元。在他第一次上台参加演奏时,他非常羞涩,面红耳赤,脑子也有些昏昏然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他演奏得糟糕透顶,就连台上的演员也在嘲笑他,台下的听众们更是大笑不止。他愤怒羞愧极了,不顾一切地冲出戏院。他对我说起这件往事时,还一再说这是他平生的最大耻辱。

    杰斯文最初的志愿是想当一名画家,可是后来却出乎意料地成为一位伟大的音乐家,这个结局无疑要归功于他的母亲。据说,有一天杰斯文的舅妈带了一架新买的钢琴来他们家做客,这使他的母亲心中极其不高兴,认为这是对她及家人的一种有意侮辱;于是,她不顾经济能力有限,也忍痛替儿子杰斯文买了一架二手钢琴。由于发生了这件突如其来的事,使杰斯文得以有机会接触音乐,并由此发展他的音乐天赋,为世人创造出许多美妙的歌曲,甚至推动了美国音乐的突飞猛进。因此,杰斯文的成功首先应该感谢这架旧钢琴和他的母亲。

    杰斯文是靠《天鹅》一曲成名的。但是说起这首成名曲的经过来,却又十分的离奇,几乎连杰斯文自己也有些莫名其妙!在1918年,杰斯文首次在百老汇的舞台演奏他的新作《天鹅》时,并没有引起听众们的强烈关注。但当时著名歌唱家阿尔·约翰逊也在座,他听完该曲后,认为杰斯文很有音乐天赋,说他是一个可以造就的天才。9个月后,在一次规模盛大的集会上,有人请求阿尔·约翰逊唱一支新歌,以推动会场的气氛,阿尔起初婉言推辞,但后来觉得不应该辜负众人的诚意,就引吭高歌了一曲杰斯文的《天鹅》,结果大受欢迎,大家一致认为该曲优美绝妙——就在这短短的5分钟内,阿尔·约翰逊把一支被人们早已经淡忘的歌曲唱红了,杰斯文由此而一举成名。

    一个月后,《天鹅》曲响遍各大酒店,影院、舞场、娱乐场所……几乎人人都会唱这首歌曲了。这反而使杰斯文万分惊奇,他很纳闷这首《天鹅》曲怎么会突然风行起来呢?更使他惊异的是,竟有出版商愿意出60000美元的高价购买这首《天鹅》曲。天啊!他自己现在一星期才只有35美元的报酬啊!生平第一次有这么一大笔钱飞进他手里,他真以为自己是在做梦了。

    但是我们也都明白,杰斯文的成名并非偶然。他虽然从未涉足剧场,但确实是剧场中最需要的人物。尽管他创作了许多迷人的曲子,使情侣们随着乐声舞得如醉如痴,可是谁又会相信,他自己竟然从不跳舞呢?杰斯文还烟酒不沾。他每天晚上总要工作到深夜,但第二天不过中午他是不会起床的。正是这种精神,杰斯文使美国音乐界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更使他的大名震惊了全世界。

    在我研究过的文学家中,有些人因为自己遭遇的某种磨难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例如我下面将要告诉你们的一件往事:

    在伦敦郊外,有一群顽皮的儿童正在玩耍嬉戏,其中一个年龄较大的孩子举起了一个叫韦尔斯的小弟弟,将他抛向空中,但当韦尔斯落下来时,那个大孩子一时失手,没有接住他,这位名叫韦尔斯的小弟弟摔伤了一条腿。

    韦尔斯痛苦地在床上躺了好几个月,但他的腿骨始终没有完全复原,随时都有再度裂开的危险,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啊!他一想到自己的前途,就感到万分恐惧和悲伤。可是,他并不悲观,后来竟成为世界上著名的作家——他就是赫伯托·乔治·韦尔斯!他一共写了80多部作品。

    韦尔斯认为,幼年时摔伤腿对他来说是最幸运的一件事,并且成就了他的一生。因为他自从摔伤腿以后,有一年的时间不能出门,为了解除寂寞,他只有读书解忧。结果,他对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对文学有了一种巨大的嗜爱。摔伤腿对他可真是一生的一大转机。

    韦尔斯的稿酬收入很高,每年至少有100万。而他原本出身贫穷,他的父亲曾是职业曲棍球员,曾开过一家小规模的瓦器店,可是生意并不太好。他就在那家小店的内室里降生的。这间小房既是卧室,又兼作厨房,不但狭小,而且又脏又暗,只能从墙壁的破砖缝里射进一点点亮光。韦尔斯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童年时从这条破砖缝里看到了许多来来往往的人的腿。许多年后,他以他所观察到的“腿”为题材,写了一篇有趣的文章——他认为从一个人穿什么鞋子,可以断定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韦尔斯幼年穷困潦倒的生活,从他家小瓦器店倒闭的那年就开始了。他的母亲为了全家生活,不得不给一个富商家当看门女佣,和一般仆人住在一起。韦尔斯当时经常去探望母亲,这使他有机会窥见英国上层社会的隐秘,并领悟下层社会的生活情况。

    韦尔斯13岁时就开始踏入社会。在别人的介绍下,他最初在一家杂货店里担任记账员,每天早上5点就要起床,把店铺打扫得干干净净,并生好火,一天必须工作14小时,没有空闲时间。他认为这是一种低贱的工作,并看不起这种生活。一个月后,经理辞退了他,说他不太整洁,不修边幅,不会接待顾客,总是一副忧郁的表情。他气愤地离开了这家杂货店,暗中庆幸用不着自己辞职。接着,他又进了一家药店,仍然做记账的工作,但一个月后他又被辞退了,这次老板连辞退的理由也没有向他说。

    终于,他又在另一家杂货店找到了一份工作。这一次,他体会到了生活问题的严重困难,不再随意耍性子,开始好好干了下去。但他仍然经常趁着无人防备的时候,一个人偷偷地躲到地窖里,翻读他所心爱的赫伯托·斯宾塞的作品。

    他这样熬了两年,再也不愿苦挨下去了。于是,在一个星期天的早晨,他连早饭都没有吃就溜了出来,空着肚子走了15公里,去见他的母亲。他跪在母亲的脚前痛哭,并情绪激昂地说,如果再强迫他在那里工作,他只有自杀了结一生。

    他还偷偷地写了一封凄怆动人的长信给他以前的老师,向对方倾吐他目前的遭遇,并说出了自己想自杀的意思。想不到这封信打动了那位老师,他给韦尔斯回了一封信,请他去学校担任教员。这可以说是韦尔斯一生的第二次重大转机。

    不过,韦尔斯认为幼年在杂货店的工作,也并不全都是毫无意义,因为他一向十分懒惰,经过在杂货店的两年多锻炼,使他知道一个人要想成功,必须奋发图强的道理。

    韦尔斯在执教后数年,又遭遇到一次突如其来的危难。事情是这样的:他当时正担任一场足球比赛的裁判员,当比赛正激烈进行时,他突然被球员冲倒,随即又被后面冲上来的球员踩踏而过,他肺部和肾部严重受伤,使他奄奄一息。到了医院之后,许多名医都认为无法挽救,只好听凭病情自然发展,结果谁也没有想到他竟侥幸地活了过来。不过,他已变成了一个半残废的人,并且接下来过了12年恐怖的生活。但正是这12年的痛苦生活经历,使他成为一位举世闻名的作家。在这12年内,他曾不断地疯狂写作5年。可是,他写出来的东西实在太贫乏无味了,他自己也很清楚,所以毅然将整个手稿付之一炬。

    韦尔斯虽被球员踩伤,并侥幸地逃过了一死,但他并不因此而灰心丧气,每年都会完成长篇巨著。在他的努力之下,这些著作终于散发出了光芒,照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韦尔斯写作的地点并不固定,或在伦敦的办公处,或在车上,或在一望无际、白浪涛涛的地中海畔。总之,他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创作。当韦尔斯的大脑中突然涌起什么灵感时,他就立刻将它记在一个小本上。这个当年曾被杂货店经理辞退的懒孩子,曾夸口说他那个本子所收集的材料,足够他写150年的作品。

    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大名,你肯定听说过吧?也许你已经读过他的作品,他的书至今已经卖出了600多万册以上,而且几乎每个国家都有他的作品译本,他也被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短篇小说家。然而,他并没有留下真名,欧·亨利只是他的笔名,这不能不说太遗憾了!

    欧·亨利的一生极其感人,他曾经与许多困难苦恼作斗争,结果都获得了胜利,而这也正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接受教育太少是欧·亨利一生当中最大的遗憾。他从没有进过高等学校,甚至连大学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身体虚弱也是欧·亨利常常感到烦闷的,有的医生还认为他会死于肺痨。因此,他离开家乡前往泰塞斯,在那儿放羊。但最不幸的是,他曾经含冤被捕入狱,并且被判处5年徒刑。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当他的身体恢复健康以后,就放弃了放羊生活,到泰塞斯一家银行担任会计。但有一次监管人员查库的时候,发现钱币少了,于是担负保管之责的欧·亨利就无缘无故地被捕了。尽管他确实未偷一文钱,但他最终还是在监狱中待了5年之久。

    “下狱”原本是最为羞耻的一件事,但对于欧·亨利来说,却可以说是“幸运”的了。因为假如他不曾入狱当囚犯,他怎么会安心写作而名垂后世呢?

    我曾访问过监狱长罗伊斯,根据他的观察,监狱里的人活动受限制,所以很多人几乎都愿意终生从事写作,虽然这里面真正成功的人很少,可是许多著名的作家,曾在狱中完成过杰作,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随便举些例子:

    历史上最著名的“花花公子”瓦尔特雷利,他把自己的鞋镶上宝石,耳上饰珍珠,把新大衣铺在地上,让伊丽莎白女王在上面踏过,可是他也曾在狱中写作呢!由于政治上的原因,他曾在铁窗中待了14年。他在既简陋狭小又污秽不堪的牢狱中,眼看着墙上一直流淌不尽的泥水,终于因为风湿太重而手脚变得僵硬。但他忍受住了一切痛苦,在监狱中完成了一部伟大的世界史,现在还被许多大学和专门院校选作教材。

    约翰·伯彦也曾因为传教而被逮捕,坐了12年的牢。起初,他为了照顾外面的妻子和4个可怜的孩子的生活,不得不在狱中辛勤地编织花边,以换点钱贴补家用。但他大脑中的伟大思想逐渐涌起,他再也按捺不住,开始在又冷又湿又霉的监狱中写作。《天路历程》这部惊人巨著由此完成,现在这本书世界各国都有译本。

    塞万提斯的不朽作品《堂·吉诃德传》,也是在狱中完成的。此外,伏尔泰、英国文人王尔德,以及尤金尼·代博斯等人,都曾在狱中写过作品。根据这些,我们也许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如果你想写一部杰作,最好请你到街上去,随便打伤一个人,这样你就有机会“入狱”写作了。

    如果要问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是什么?肯定会有人回答是“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确没错,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是美国乃至人类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所以我们在每年的10月12日都会举行一次例行的纪念活动。

    哥伦布在年轻的时候,曾当过海盗,这在当时并不是什么值得惊奇的事,因为当时一些条件较好的家庭都愿意把孩子送到海盗船上去工作,这样好使孩子多增长一点见闻,经历各种事情,而且还可以多赚一点钱。在他们看来,这种事情只要不被官方捉住,也就无所谓羞耻卑贱,要是真的不幸被逮捕了,也只好自叹时运不济了。

    哥伦布还在上学的时候,偶然读到过一本毕达哥拉斯的著作,知道地球是圆的,他就把这一点牢记在脑海里。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思索和研究后,他大胆地提出,如果地球真的是圆的,他只需经过极短的路程就可以到达印度了。当然,许多有学识的大学教授和哲学家们都嘲笑他这种想法,因为他想朝着西方行驶再到达东方的印度,难道不是痴人说梦吗?他们告诉他,地球不是圆的,而是平的,而且还警告他,说他如果一直向西航行,他的船将航行到地球的边缘而掉下去……这样岂不是走上自杀之途吗?

    然而,哥伦布对这个问题很有信心,只可惜他的家境贫寒,没有钱让他去实现这个大胆而冒险的理想。他想从别人那里获得一笔钱,好帮助他实现梦想,但一连等了17年,他还是失望了。所以,他决定不再为这个“理想”而努力了。由于使他忧虑和失望的事情太多了,以至于他的红发也完全变白了——虽然当时他还不到50岁。灰心丧气的哥伦布这时只想进西班牙的修道院,去度过他的后半生。

    正在这时候,罗马教皇去拜见了西班牙女皇伊莎贝拉,劝说他帮助哥伦布。教皇先送了65个银币给哥伦布,算是他的路费;但哥伦布感觉自己的衣服过于破旧,就先用这些钱买了一套新装和一头驴子,然后起程去见伊莎贝拉女皇,沿途穷得竟以要饭度日。

    女皇很赞赏他的理想,并答应赐给他船只,帮助他从事这种冒险的工作。但困难的是水手们都怕死,没有人愿意跟随他去。于是哥伦布鼓起勇气,来到海滨,捉住了几位水手。他先是向他们哀求,接着又劝他们,最后只好采用恫吓的手段逼迫他们随他前去。然后,他又请求女皇释放了狱中的死囚,答应他们如果冒险成功,就可以免去死罪并恢复自由。一切准备就绪之后,1492年8月3日天明之前的一个半小时,哥伦布率领88位水手,分乘三条船,开始了一个划时代的航行。

    哥伦布的探险成功了,但在新大陆建立起来的殖民地,却令他十分失望和痛苦。因为殖民地的人都被印第安人杀了:另外,殖民地的主管嫉妒他的功劳,故意控告他贪财失职,用铁链把他锁起来,送回了西班牙。虽然哥伦布一到西班牙就立刻恢复了自由,但是他所遭遇的失望和痛苦,足以让他伤心和感叹了。

    哥伦布就这样无声无息地在60岁时死去,而且是死在一间简陋而黑暗的小屋子里,墙上还挂着一条粗大的铁链,这也算是他曾当过囚犯的一种纪念。这条铁链好似在向每一个人说:“世情是丑恶和冷酷的。”一代英雄竟沦落潦倒了一生,虽然他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一件最勇敢而惊人的壮举,但他又得到了什么呢?不仅他希望由此发扬他的理想破灭了,连他临死时的景象,也和乞丐毫无两样。

    哥伦布晚年贫病交迫,抑郁而终。他曾被授予“海上总司令兼印度总督”的头衔,但这只是徒有其名而已。直到他去世为止,从没有正式获得过什么“实权”,甚至没有享受过一天的“荣耀”。假如哥伦布知道自己发现的是新大陆,至少他的精神上也可以得到快慰,可惜的是他临死都不知道这一点。他还以为自己只不过发现了一条到达印度的新航线而已,所以他把居住在美洲的红皮肤的土人也称为“印度人”——他做梦也想不到自己已经发现了新大陆!

    哥伦布生前是那么的穷困潦倒,谁又能想到他死后,“幸福”竟突然接踵而至呢?全世界都称颂他是“第一个发现美洲大陆的人”。尽管也有学者指出哥伦布并不是第一个到达美洲大陆的人,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姑且不论,可是哥伦布那种大无畏的、勇敢而百折不挠的精神,实在是值得我们作为楷模来学习。

    因此,如果你想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获得终身的益处的话,就请记住:不要害怕暂时的困难,学会从逆境中崛起,将逆境当做前进的动力。

    7.从平凡走向卓越

    如果时间是一切事物中最宝贵的,浪费时间必然是最大的挥霍,因为失去的时间再也不能回来;而我们总说时间充裕,最后却总证明难得充裕。让我们奋起努力,实现某一目标;这样,凭着努力,我们使能困惑少而成就多。

    ——本杰明·富兰克林

    虽然人可以攀到最高的山上,但一次也只行一步。

    ——约翰·华纳梅克

    有些人以回忆过去来折磨自己,有些人则因为忧虑不幸将至而痛苦难过,这两者都可笑至极——因为前者现在与我们已经无关,而后者尚未发生……

    ——塞尼卡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总觉得自己太平凡了,既没有有钱有势的父母,也没有超人的天赋,因此要想成功实在太难了。在我的学员中,刚开始参加辅导班时抱有这种想法的,也大有人在。但是,根据我的观察和研究,以及我班上许多学员的成功经历,都证明了一个事实——即使你是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可以从平凡走向卓越。

    几年前,我和一位朋友结伴旅行,到了德国南部的一个小城。当我们经过一家杂货店的时候,我的朋友忽然停下脚步,指着楼上的一间小房说:“你知道吗?这间简陋的小楼,就是大数学家爱因斯坦诞生之地。”

    于是,我去拜访了爱因斯坦的叔父,但结果令我很失望,因为他并没有告诉我有关爱因斯坦任何不同于常人的地方,相反,他极兴奋地对我讲了许多爱因斯坦小时候的愚蠢,例如举止迟钝而害羞,说话也结结巴巴,他的父母担心他的智力不及常人,连学校的教师也对他摇头绝望,叫他“笨蛋”,认为他没法教育。

    可是,谁又能想得到这么一个奇笨无比的孩子,后来竟被全世界公认为当代最杰出的聪明伟人、古往今来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呢?

    翻遍人类史册,像爱因斯坦这样灿若星辰般地闻名于世,确实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最值得惊异的是,他以一位“数学教授”的身份,竟如此迅速地“走红”,成为全球报刊文章的重要宣传对象,以“科学家”身份,竟能像拳王乔·路易般名闻遐迩,这又有谁会相信呢?但事实上你又不得不信!

    可是,更稀奇的事还有呢!爱因斯坦的名字虽然早已经“红得发紫”,可是他自己竟然还不知道,直到后来他才突然“发觉”了。有一次他在回答新闻记者的提问时,还说自己“成名”得有些“莫名其妙”。

    对于爱因斯坦来说,没有任何一件事物可使他过于“喜爱”,也没有任何一件事物使他过于“憎恶”。大多数人所急切追求的名声、富贵和奢华,他都看得非常淡。据说,有一次某艘轮船的船长为了优待爱因斯坦,特意将全船最精美的房间让出来给他,没想到却被他严辞拒绝了。因为他不愿意接受这种特别优待,而甘愿睡在最下等的船舱里。德国当局为了表示对爱因斯坦的厚爱和敬重,在他过50岁的生日时,特意在普斯丹城为他建造了一座半身铜像,还赠送给他一套精致的住宅和一艘小游艇。然而,爱因斯坦的遭遇实在是太不幸了,希特勒上台后,他不得不亡命国外,有一段时间住在比利时。他的财产全部被没收,他的家门也被上了锁,还有一位警探每夜睡在他的床边。这一切都只因为他是犹太人。

    当他接受美国纽约普林斯顿大学的聘请,前往该校讲学时,为了避免新闻记者访问时带来麻烦,爱因斯坦预先嘱咐他的朋友在船还没有靠岸以前,先悄悄地用驳船驶到半路上去接他,然后换汽车开到学校。

    虽然解释爱因斯坦“相对论”学说的书籍现在已至少出了900部以上,但据爱因斯坦自己说,真正了解他的“相对论”的人,却只有12人。爱因斯坦曾用过一个简明的例子解释他的“相对论”:当一个美丽的姑娘陪着你对坐一个小时的时候,你会觉得只有一分钟;但如果你在火炉上坐上一分钟的话,你会觉得有一个小时那么久。初听起来,这好像是很对了,而这就是相对性。其实,让我们实验一次就明白了,谁都愿意和美人对面而坐,却不愿意坐在火炉上。

    爱因斯坦一生结过两次婚,他的第一任太太还替他生了两个聪明的孩子。最有趣的是,爱因斯坦的夫人却不懂他的“相对论”,不过,她知道应该如何当一个太太,应该如何侍奉好丈夫。比如,当她邀请朋友在家里聚会时,她想要求丈夫也参加盛会,但爱因斯坦往往会严厉地回答:“不!不!我不能忍受这样的骚扰,这会使我不能安心工作。我要立刻离开。”这时,爱因斯坦夫人就会耐心地等他发怒完毕,再和他说几句好话,使他乖乖地跟她下楼参加她们的聚会,而爱因斯坦也可因此得到一些舒适的休息。

    据爱因斯坦夫人说,她的丈夫在思想上是极其愿意遵守秩序的,但在日常生活上,他倒愿意“随便”而不想受到约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喜欢什么时候做就什么时候做。他给自己订了两条规则:一条是不要任何规则,另一条是不受任何人意见的支配。

    爱因斯坦的日常生活非常简单。他平时总是穿一套不整齐的旧衣服,经常不戴帽子,在浴室里常常吹着口哨或哼着歌曲。他虽然打算解决复杂的“宇宙之谜”,但他同时也认为不能将人生的享受搞得过分复杂。所以,他在洗澡后刮胡子时,总是用洗澡肥皂而不用刮面香皂。他认为用两种肥皂太浪费了。

    爱因斯坦确实是一个非常懂得享受快乐的人。他的快乐主张便是一种很好的哲学,也许还要胜过他那著名的“相对论”呢。因为他的快乐很简单,不需要从任何人身上获取,他淡泊金钱名利和礼赞,可是他能够从工作中得到快乐,可以从小提琴上或划船上得到快乐——爱因斯坦的小提琴确实占据了他生命中的重要一环,还有什么能比小提琴更使他感兴趣的呢?

    还有一次,我在纽约的温德比尔特饭店吃饭,发现一个女孩的记忆力很好,她是替顾客管理衣帽的职员。当我把衣帽交给她之后,她却没有给我号牌。我很奇怪地问她为什么不给我,她笑着说:“不必多此一举了,因为我会记住。”接着,她兴奋地告诉我,在这家大饭店吃饭的顾客常常有一两百人,他们的衣帽都挂在一起,但当他们离开饭店时,她从来没有错递过他们的衣帽。当然,我并不能完全相信她的话。但是,当我和饭店经理谈到这件事情时,这位经理也得意地说:“她吗?啊!这15年来,她还从来没有弄错过一次呢!”

    这使我想起了记忆力最坏的电灯发明者爱迪生。这位伟人的幼年时期,正是以健忘而闻名。他在学校里会把所学到的东西全都忘掉,而且他在全年级中的成绩也是最差的,连教师们也对他没有办法,没有一个人不抱怨说他又蠢又笨。甚至有些医生在检查他的大脑时,发现有特殊的怪异现象,于是他们竟武断地预言,他必将死于脑部疾病。

    据熟悉爱迪生的人说,他一生只在学校读过3个月的书,以后完全在家中接受母亲的教育。他的母亲实在是一个聪明人,谁会想到她竟能够把她的儿子——许多人都认为不堪造就的小家伙,教育成一代伟大的发明家呢!不错,我们相信爱迪生幼年时的记忆力极坏,但我们也无法否认的是,他对于今天科学界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爱迪生究竟健忘到了什么样的地步呢?这里有两个小故事:

    有一次,爱迪生到税务局去纳税时,正全身心地思索科学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当时纳税的人极多,排成了一条长龙,人们按顺序依次到柜前付款。等轮到他的时候,他竟说不出自己的名字,虽然他竭力思索了好长时间,无奈他已忘得一干二净。结果,还是他的邻居告诉了他,他才记起来自己的名字叫托马斯·爱迪生!

    爱迪生努力工作的程度也是令人吃惊的,他经常整天整夜地埋头于实验室做研究。有一天早晨,仆人送来早点,他正在睡觉,仆人不敢惊动他。这时,他的助手们已经吃完了早餐,他们趁着片刻的休息时间,想戏弄他一次。于是,他们把空碟子放在爱迪生面前,等他醒来时,看见这些空碟子、喝干了的咖啡杯和满桌子的面包屑,爱迪生竟怀疑地擦了擦自己的眼睛,想了一下,认为自己的确已经用过了早餐。于是,他照例吸完一支香烟后,又开始工作。直到他的助手们哈哈大笑时,他才知道自己被他们愚弄了。

    因此,假如你认为自己的记忆力很差,那也不必悲观,记忆力好坏并不影响你的事业,也并不减损你的伟大,爱迪生便是一个极好的例证。

    在我所写的世界名人中,还有女性的杰出代表,例如,美国著名影星嘉宝,就是从一个无名女孩一跃成为好莱坞的当红演员。据我所知,有两位著名的人物都曾在理发店工作过,他们知道如何把肥皂和水搅和在一起,涂在顾客脸上,然后等理发师给顾客们刮去胡须,这两个人就是嘉宝和查理·卓别林,他们起初都曾受生活的压迫,从事过这一职业。

    嘉宝刚到美国时,不过是一个19岁的少女。她离开了祖国瑞典,孤身一人踏上了她羡慕已久的“黄金之国”,没有一个人认识她,而且她也不会说英语。然而,在十几年之后,她却成为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女性之一。

    幼年时代的嘉宝,就已经充分展现了她那与众不同的个性。她最恨枯燥乏味的学校生活,所以经常逃学,有时到了学校,她会趁教师不防,一个人偷偷地溜了出来,跑到戏院后面的走廊上看戏,因为站在这里是不必买票的。当她看得兴奋的时候,就会急急忙忙跑回家中,取出平时玩耍用的水彩,把自己满脸涂得五颜六色,说自己是在模仿法国著名演员普萨瑞·哈特。

    嘉宝14岁时父亲就死了,因此家境日益贫困,她也就只能辍学,到一家理发店工作。不久,她又转到斯托克荷姆市的一家商店当推销帽子的职员。为了促销,这家公司的售帽部决定拍一部影片宣传帽子,嘉宝有幸被选为模特。这原来是一件极普通的事,可是谁也没想到这件事却使嘉宝从此脱离了黑暗,开始走向光明之路。甚至嘉宝后来也说:“这是我做梦也想不到的。”

    原来,这部宣传帽子的促销影片,被一位著名导演看到了,他觉得片中的模特嘉宝很有演戏天赋,尤其是她那种近乎神秘而又不乏天真的诱惑力,更是难能可贵。所以,他竭力怂恿她放弃现在的工作,说她进入戏剧学校学习,将来必有惊人成就。嘉宝这时候才16岁。

    要嘉宝放弃已有的固定的职业,放弃原来的薪水,再花钱进入戏剧学校学习,的确是一次困难的抉择。假如她是没有远大眼光和巨大勇气的人,她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嘉宝确信自己对戏剧极其感兴趣,自己将来必有成功的希望,于是听从了这位导演的劝说,毅然辞去了工作,开始向理想目标迈进。

    有一次,瑞典著名导演马莱斯·史蒂勒来这家戏剧学校选一个女孩子,担任某部影片的配角,嘉宝荣幸地获得了这个机会。那时候她还不叫嘉宝,叫葛丝塔·福生,但是由于这个名字既缺乏诗意,又不动人,而且也不容易记住,所以,史蒂勒导演就给她取了一个令人心动的名字——嘉宝。

    全世界有千百万的影迷羡慕嘉宝,但是,由于她不善交际,所以朋友很少。虽然她的名气很大,可是被介绍给陌生人时,她经常会不自觉地战栗起来。她喜爱孤独,每年都是一个人安静地在家里独自吃着圣诞晚餐。她家里没有收音机,笑声也很少,连电铃和电话声也很少听到。

    嘉宝的生活非常节俭,据说她驾驶的是一辆破旧得“不可收拾”的汽车,但她还总舍不得抛弃!她家里只雇了一个车夫、一个女佣和一个厨子,她每个星期的收入达到了7500美元,但消费却只有100美元。

    说出来你也许不信,嘉宝很少浓妆艳抹,她在美容方面很不在意。她从来不抹胭脂,也不涂唇膏,连指甲上也不涂彩油。她鼻子两旁有些黑斑,但她也不想用粉去掩饰。即使是在拍戏的时候,她也反对把自己打扮得过分妖艳,可是观众仍然喜爱她,虽然她原来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丫头。

    因此,如果你想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获得终身的益处的话,就请记住:平凡并不代表失败,每个人都可以从平凡走向卓越。

    8.以伟人为榜样

    充分抓住时间所给予的稍纵即逝的机会。

    ——威廉·莎士比亚

    满足的秘诀,在于知道如何享受自己已经拥有的,并能去除自己能力之外的物质欲望。

    ———林语堂

    如不能在某一方面获得快乐,便应在另一方面快乐,这并不需要什么哲理,因为健康与好心境,几乎是整个快乐的源泉。许多人在幸福后头狂跑乱追,就像一个心不在焉的人在寻找自己的帽子,而它却就在自己手中或头上。

    ——威廉·夏普

    我在成人教育和写作过程中,阅读了许多书籍,包括从占罗马的恺撒大帝到当今的美国总统林肯的各种人物传记,也采访了许多在世的名人。在阅读这些人物传记或采访名人时,我深深地受到了他们人格魅力的吸引,他们的一言一行、音容笑貌犹如在我眼前。

    我在纽约青年基督会举办的成人教育培训班,使我有机会给各行各业的人士提供心理上的帮助,使他们克服恐惧,培养自信和勇气。而我所读过的各种人物传记和我所采访的名人,使我从中深受启发,我觉得有必要把这些人的故事讲给我班上的学生听。

    然而,我的训练课程班不允许我从头到尾详细地介绍这些人物,因为我的学生希望学到快速高效的待人处世技巧,而不想听我长篇大论地分析古今人物的优缺点。于是,我决定把这些伟大人物的小故事写出来,让他们从中学到有意义的东西。

    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我选择了若干位伟人、名人、奇人,介绍了他们在事业和人生道路上艰苦跋涉、成就伟业的真实故事,还有他们的一些奇闻逸事。下面就是其中部分人物的故事,希望各位能从中找到自己渴望的宝藏,终有一天也走上成功的道路。

    俄国已故的利奥·波阿尔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教授之一,他的学生遍及世界各国,由他提拔和训练出来的人才数不胜数。有一次,他对我说过一句我永难忘怀的不朽的话:“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卓越的音乐家,那么,你生来就应该是贫穷的。”他担心我听不懂他的话,又补充说道:“在贫困者的内心当中,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极其神秘、极其美丽、可以使人们增强力量、思考、同情和仁爱之心的因素。”

    利奥·波阿尔说得太对了,奥地利人莫扎特就是这么一个贫穷却又闻名于世的伟大作曲家。

    莫扎特穷得甚至没有钱买木炭来给他的破屋取暖。在寒冷的冬天,他只好把双手插进穿在脚上的毛袜子里取暖片刻,然后再接着进行作曲创造。只有这样的人,才具备天生的音乐天才,才能创造出许多伟大的歌曲,才能永垂不朽,名垂万世。饥寒交迫、缺乏营养滋补品,这些都使莫扎特的寿命大大缩短,使他在35岁风华正茂时因肺痨而死。

    莫扎特的葬礼是最简单、最俭朴不过的,一共只花了3.1美元。起初,还有6个人抬着他那简陋的棺材送殡,可是走到中途时,突然下了一阵大雨,竟把这6个人也吓了回去,可是莫扎特的灵柩永远孤零零地、孤零零地……

    你认为莫扎特的遭遇是不是太可怜了?不,许多伟大的音乐天才,他们的身世和莫扎特差不多。据桑弗德告诉我,他的密友维克多·赫伯特第一次来美国时,身上只有一件衬衣,因此他不论冬夏,每天都只能穿着它,当他的妻子为他洗熨那件衬衣时,他只好躺在床上等。但是,他不也是一代大音乐家吗?

    以擅长写十四行诗及神秘小说而闻名的艾伦坡,是世界文坛上最著名而又最浪漫的天才文学家之一。虽然命运注定让他“忧郁”一生,但是在美国文史上,却留下了这位巨人的辉煌篇章。

    艾伦坡的遭遇确实很不如意:当他在弗吉尼亚州立大学上学时,因为贪赌酗酒而被开除。后来他考进了西点军校,有一次学校要求学生持枪在操场练习,他却一个人躲在房子里写诗,结果被教官发现,送交军事法庭审判,于是被再次开除。

    艾伦坡从小就是孤儿,被一个富有的烟草商人收为养子。可惜的是,他难以博得养父的欢心,终于被养父用棍棒逐出门,和他断绝了关系:甚至这位养父在遗嘱上连一分钱也没有留给艾伦坡。

    说起艾伦坡的婚姻,更是文学史上最为精彩的佳话。他26岁时,爱上了比他年轻许多的亲表妹维琴妮亚,并且不顾一切地和她结婚,在他们结婚时,他穷得身无分文——不过他从来就没有钱,也永远不会有钱。当他和年仅13岁的表妹恋爱时,许多人就劝他早点结束这种悲剧,但事实上,他的恋爱获得了成功,他们结婚了。艾伦坡是真心爱恋、崇拜他那幼年的太太:而她也对艾伦坡有一种难以动摇的爱情,他们的婚姻是最幸福美满的,在她的启发之下,艾伦坡写出了很多优美的诗句。

    请不要轻视艾伦坡所写的小说与诗句,因为这些作品都值得被称颂为“文学的光荣”和“世界的珍品”!然而,最使我们感到不公平的是,这些不朽的佳作竟不能为他换来足够的面包,这个世界是多么的残酷啊!

    艾伦坡穷得只能租住每月3美元的屋子,而且大部分时间连饭钱都没有。他的太太生病在床,但他也没有钱替她买些食物。有时候,他俩一整天饿着肚子。当院子里车前草开花时,他们便煮一些车前草来充饥。仁慈的邻居可怜他们,有时会送他们几筐食物。他们怜爱他的诗歌天赋,也爱怜她那伟大的爱心。他们尽管穷,但精神上仍是快乐的。

    在贫病交加之下,他的妻子维琴妮亚最终没有战胜饥寒,离开了人世,死在他们的小破屋里。这实在是一幕悲剧,如何不让艾伦坡伤心呢?他整天呆坐着想念维琴妮亚,从白天到夜晚,从夜晚直到梦中,从梦中又到白天……在这样的思念之下,他终于写出了一首前所未有的丈夫对于太太的《爱的称颂》。

    艾伦坡不朽的名诗《乌鸦》也是广为人知的,当初他写了又写,改了又改,足足花费了10年的时间,可是只换来10美元稿酬——如此说来,一年工作的代价仅值1美元吗?据说好莱坞电影明星一分钟的收入,都比艾伦坡10年的收入还要多。这是真的吗?难道影片比诗更值钱?谁会想到,艾伦坡耗尽了10年心血写成的《乌鸦》,仅卖了10美元?而且谁又会想到,这首诗的原稿在最近几年售价竟然高达数万美元?为什么我们的天才要在活着时忍饥挨饿?又为什么在他死后以惊人的高价出卖他的原稿呢?

    还有两个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楷模。虽然他们来自社会底层,但是他们使人类实现了飞天梦,而在这个实现梦想的过程中,他们却忍受了无数的挫折——这两人就是飞机发明者莱特兄弟。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奥维尔·莱特去了一个图书馆,他随意翻了一本书,看到书中讲述的一个故事,说一个法国人李利安·米尔借助一个巨大的风筝飞上了天空。虽然李利安·米尔并没有利用发动机之类的机器,但这个事实是他已经飞了起来。

    那天晚上,奥维尔·莱特独自思考着这个有趣而惊奇的故事,直到半夜也难以入睡。第二天,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哥哥韦伯,没想到立即得到了热忱赞助,于是他们就开始秘密地研究起飞机来,并且终于完成了这个最大胆的设想,从而使他们兄弟俩的名字永垂不朽。

    尽管他们两个人没有受过什么高深教育,也没有进过什么高等学校,但他们凭借着两种比“大学文凭”还要宝贵的东西获得成功,那就是“智力”和“热情”。

    在孩提时代,他们就跑到乡间捡死马死牛的骨头,将这些东西卖给肥料制造厂;他们也曾捡过破铜烂铁,卖给收购旧金属的人。年龄稍大些后,他们合作办过印刷厂,发行过周报,也开过一家修理自行车的小店。总之,不论做什么,他们都在梦想着制造飞机,每逢星期天休息时,他们就仰卧在太阳照耀的山脚下,察看在天空飞翔的各种鸟儿的姿势。这样经过了好多年之后,他们用巨大的风筝做了无数次实验,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改良,终于把自己制造的发动机装在了“飞机”上,试验能否飞行。

    1903年12月17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他们兄弟俩打赌,看谁能先飞上天。结果奥维尔·莱特获胜,“飞机”飞起来了。这一天,天气寒冷,天色阴沉,温度差不多降到零度以下,在一旁观看他们飞行的5个人,都在跳动取暖,可是他们俩却连外衣也没有穿就上了“飞机”,以免给“飞机”增加重量。

    奥维尔·莱特登上“飞机”,启动发动机起飞的时刻,正好是10∶35,这神奇的东西竟然真的飞上了天空,还从排气管里冒出白烟,在空中摇摇晃晃地停留了12秒钟,然后降落在离起飞点100英尺的地方。

    这真是值得称道的事——人类的梦想已经实现了,这是人类第一次像飞鸟翱翔在空中,这真是世界文明发展的一大进步啊!可是,在当时那些目光短浅的人看来,这件事也不过“仅止于此”而已,大家都以为这种像做游戏的平凡事,并不值得予以重视。

    难能可贵的事,奥维尔非常谦虚,也很讨厌夸大其词,所以他既没有写自传,也不愿接见新闻记者,甚至不喜欢照相。他的哥哥韦伯最了解他,曾说过这样的话:“鹦鹉虽然是鸟类中最善于说话的,但却不能飞得很高很远!”

    韦伯也是一个不爱虚荣的人。有一次,他从口袋里掏手帕时,却掏出了一条红丝带,直到他姐姐一再追问,他才毫不在意地说:“哦!我忘了告诉你,这是今天下午法国政府颁发给我的荣誉奖章。”

    他们的父亲曾这样忠告过他们:因为家庭经济困难,结婚和从事飞行研究这两件事是不能同时进行的:结果他们选择了飞行研究,并且始终没有结婚。

    还有一个人,人们非常喜欢听他讲话,但他说这全归功于他早年的卑贱工作,否则他的生活经验不会那么丰富,更不会成功。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罗威尔·仲马斯。

    有一次,西方联合电报公司在电台广播说:“某天下午,凡是打给罗威尔·仲马斯的电报,可享受免费。”这一消息传出后,那一天下午该公司的电话突然忙乱起来。你相信吗?在一小时内,竟有25万个电话打进来。

    仲马斯具有演说的天才,曾和400万人面对面讲过话。他最适合担任电台播音工作,差不多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有他的听众。我记得曾经一连好几个月,整个伦敦的人都在疯狂地购买入场券,使得各个繁华路口的交通受阻。我起初也不清楚他们买什么票,难道是去看大明星嘉伯尔吗?后来我才打听到,这么多人买票,不过是想听听仲马斯讲一些历史上的故事而已。总之,无论他在哪里说话,总会有许多人在倾听。

    我第一次遇见罗威尔·仲马斯是在二三十年前。他当时正在波雷斯顿读书,一贫如洗,也没有什么名气。可是等他成名之后我再碰见他时,他依然和过去一样和善、热心而谦逊,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成功而骄傲。

    仲马斯曾当过金矿工人、牛场烙印员、新闻报告员、刊物主笔和大学教授。他曾到过欧洲、亚洲、非洲、阿拉斯加、澳大利亚和各大海洋中的各个岛。他不但陪同威尔斯王子到过印度,并且是第一个获得美国政府许可进入阿夫干尼斯坦荒漠探险的人。

    仲马斯10岁的时候,曾在科罗拉多州克利尔河畔的大赌场和酒楼中当过卖报童,虽然这些地方都是有名的魔窟和罪恶的源泉,但值得我们颂扬的是,仲马斯并没有因此而染上种种不良习性。他既不抽烟,也不喝酒,而且痛恨赌博。他的夫人科罗拉都是一个贤慧的女子。他们结婚之后,从未发生过争吵,家庭充满了快乐和幸福。他的儿子叫萨耐,也是个聪敏的孩子。

    仲马斯虽是一个善于讲话的人,但在各种不公开的场合里,他往往保持沉默,愿意静听别人谈话。在寒冷的冬夜,他往往陪同他的爱犬坐在火炉边,出神地望着烧得通红的炭火,好几个小时都一声不吭。

    据说,仲马斯在学生时代,因为家境不宽裕,只好半工半读地完成了学业。他曾管过炉灶,当过厨师和服务生,还曾替一位教授喂过牛。因此,仲马斯常常对别人说:“如果当年我没有做过这些卑贱的事情,我的生活经历就不会这么丰富,我也就不会成功。”

    在我研究过的名人中,女作曲家邦德夫人是我们必须提到的一位重要人物。

    邦德夫人的丈夫是佛兰克·邦德医生,有一次他出去替人看病,结果摔倒在冰天雪地里,不久就死了。他只给邦德夫人留下了4000美元的保险费、一个独生子以及巨额的负债。向来体弱多病的邦德夫人突然遭此惨变,当然悲恸欲绝,但是她知道,现在开始必须独自一人肩负起家庭的重担。可是,除了管理家庭和抚养孩子的经验以外,她还能做什么呢?许多人都可怜她,也愿意帮助她,但都被她婉言谢绝了。

    她带着唯一的爱子,来到芝加哥,终止了和各亲友之间的往来,准备和命运抗争。她起先做了些买卖,结果完全失败了。后来,她开始写些歌曲,但出版商们不愿出版。15年后,邦德夫人完成了一首新曲《一日终了》,想不到她从此一鸣惊人。此曲在很短时间内便卖出了600万份,她也因此而一次性获得了25万美元报酬。

    你们羡慕她吗?但是要知道,这可是她经过15年的艰苦而长期的奋斗才得到的啊。她刚开始作曲时,即使5美元一曲也没有人要。那时,她付不起房租;到了冬天,因为天冷而整天不敢离床,因为她连买木柴的钱都没有。从此以后,她更穷了,每天只能吃一餐饭,而讨债的人却接连不断,搬走了她屋中的全部家具,只给她留下—点点的生活费。

    她坚忍地在艰苦的环境下奋斗,依然不间断地作曲。在此期间,她穷得买不起稿纸时,就用包东西的纸作曲子;她没钱买油点油灯时,就在微弱的烛光下写作。

    邦德夫人永远也不能忘记的是,在她第一次去游艺会演唱时,竟遭到了听众的辱骂,这太让她难堪了。她立刻从后台溜到街头,既没戴帽子,也没有穿大衣,伤心得泪流满脸。但她并没有灰心,而是更加努力地督促自己。10多年后,她终于实现了目标,真正扬眉吐气、芳名远传了。无论是在老罗斯福总统时代,还是在哈定总统时代,邦德夫人都曾被邀请到白宫中,为贵宾们演唱,而且还不止一次。

    因此,如果你想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获得终身的益处的话,就请记住:树立人生的学习楷模,善于向伟大人物学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