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资治通鉴》卷二一七,玄宗天宝十四载。
称二十万,连夜出发。次日凌晨,安禄山出蓟城南,检阅了军队,并举行誓师,以讨杨国忠为名,并于军中张榜说“有异议扇动军人者,斩及三族!”于是挥师南下。安禄山乘铁甲战车,“步骑精锐,烟尘千里,鼓噪震地”。事前,安禄山已命其将何千年、高邈等率二十名奚族骑兵,以献射生手为名,于十日抵达太原城下,北京(唐以太原为北京)副留守杨光翙出城迎接,被何千年劫持而去。安禄山责备他依附杨国忠,斩首示众。太原及东受降城先后上报安禄山叛乱的消息。唐玄宗确认安禄山反叛之后,匆忙部署军队平叛。先命特进毕思琛赴东都,金吾将军程千里赴河东,各自招募数万人以抵御叛军;接着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赴东都募兵,加强洛阳守备。过了几天,玄宗杀死安庆宗,罢免了安思顺朔方节度使职务,并命荣王李琬、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正、副元帅,率数万兵出潼关东征,还在各地新设节度使、防御使,以阻止叛军。
安禄山率十五万大军南下。当时,天下承平岁久,以致百姓不识兵革。
因此当突然听到范阳起兵的消息,不少官吏吓得魂飞魄散,弃城四逃。叛军所过州县,有的望风瓦解,有的开城出降,一路上所向披靡,进兵迅速,至十二月三日即抵达河南道灵昌郡(今河南滑县)的黄河北岸。第二天,过了冰冻的黄河,进入河南道境内。
安禄山指挥叛军进攻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河南节度使张介然刚上任不几天,守城兵士未经沙场,一听到叛军号角鼓噪之声,吓得“授甲不得,气已夺矣”。故叛军一到,立刻土崩瓦解,张介然被俘,兵士降者近万人。安禄山见河南道张贴悬赏购其首的榜文,又听说安庆宗被杀,遂进行了血腥的报复,张介然及上万降卒接连倒在叛军的屠刀之下,“流血如川”。安禄山乘胜西进荥阳(今河南荥阳)。荥阳太守崔无波登城拒战,守城兵士一听见鼓角声,纷纷“自坠如雨”,于是崔无波及官将“尽为贼所虏”2。
安禄山杀了崔无波,留其将武令珣守荥阳,兵锋指向洛阳。封常清奋力抵抗,但其兵士都是新召募的佣人或商贩,未经训练,经叛军铁骑一冲,即七零八落,溃不成军。封常清三战败北,只得丢弃洛阳,西奔陕郡,与高仙芝退守潼关。安禄山命其将崔乾祐屯兵陕城,窥视潼关,而弘农、临汝、濮阳、济阳和云中等郡相继陷于叛军之手。
安禄山从范阳起兵,长驱直入,至十二月十三日攻占东都洛阳,仅用了三十五天时间。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就控制了河北大部郡县,河南部分郡县也望风归降。其时,唐廷从各道征集的兵马尚未赶到长安,京师守备空虚。但是安禄山进入洛阳后,忙于做登基称帝的准备,减弱了攻势,这给唐廷以喘息机会,各道援兵渐渐云集长安,加强了守备。
至德元载(75)正月一日,安禄山于洛阳自称雄武皇帝,国号大燕,改元圣武元年,设置丞相等朝官,封其子庆绪为晋王,庆和为郑王,达奚珣为左相,张通儒为右相,严庄为御史大夫。定洛阳为都,以范阳为东都。
安禄山命史思明、蔡希德等攻略河北各地。平原郡太守颜真卿与常山太守颜杲卿东西联兵抗敌,杀死了叛将李钦凑、高邈,活捉了何千年,打开了土门,河北十七郡又先后归顺了唐廷。安禄山率军进攻潼关,行至新安,听《资治通鉴》卷二一七,玄宗天宝十四载。
《旧唐书》卷一八七下《张介然传》。
2《旧唐书》卷一八七下《崔无波传》。
说河北形势吃紧,马上返回洛阳,命蔡希德率万余人增援河北,杀颜杲卿,河北各郡又相继陷落。其年二月,李光弼、郭子仪先后出兵井陉,大败叛军,斩敌四万人,“于是河北十余郡皆杀贼守将而降。渔阳路再绝,贼往来者皆轻骑窃过,多为官军所获,将士家在渔阳者无不摇心”。
安禄山命张通晤和杨朝宗向东攻城略地,东平太守嗣吴王李祗、济南太守李随起兵抗拒,单父县尉贾贲率吏民杀张通晤,真源令张巡守雍丘,与叛将令狐潮、李怀仙等数万叛军浴血奋战,巧妙周旋,阻止叛军南下江淮。安禄山命其将武令珣等率兵南下攻略南阳各郡,南阳节度使鲁炅、虢王李巨扼守南阳,屡败叛军,使叛军不得南下江汉。
五月,安禄山西进潼关受阻,东不过雍丘,南又兵阻南阳,北路也几乎断绝,除了老巢范阳之外,只不过局限于河南西部一隅之地,一时陷入困境。安禄山有些害怕,召来高尚、严庄骂道“汝数年教我反,以为万全。今守潼关,数月不能进,北路已绝,诸军四合,吾所有者止汴、郑数州而已,万全何在?汝自今勿来见我!”高尚、严庄也束手无策,数日不敢面见安禄山。安禄山见形势紧迫,“议弃洛阳,走归范阳,计未决”。
在安禄山进退维谷之时,昏庸的唐玄宗与奸相杨国忠下令哥舒翰出关作战。此前,高仙芝守潼关,遭宦官边令诚诬陷致死,遂启用在京养病的哥舒翰代守潼关。六月四日,哥舒翰被迫出关作战,结果十七八万官军一战士崩瓦解,潼关失守,哥舒翰被缚到洛阳,投降了安禄山。
潼关失守,长安已无险可守,唐玄宗率部分朝官仓皇逃往成都。安禄山没想到玄宗会如此之快地逃离长安,他先曾命崔乾祐兵留潼关,十天之后,才命其将孙孝哲进入长安,并以张通儒为西京留守,崔光远为京兆尹,使安守志率兵驻扎苑内,以监关中诸将。叛军进入长安以后,以为大功告成,遂“日夜纵酒,专以声色宝贿为事”,不想西出追击,故玄宗“得安行入蜀,太子北行亦无追迫之患”2。
安禄山命孙孝哲对未逃离长安的皇室成员、百官家属进行了血腥的屠杀。先于崇仁坊杀霍国长公主及王妃、驸马,剖其腹,用其心脏祭祀安庆宗。凡是杨国忠、高力士之党及禄山平时所厌恶者皆处死,凡八十三人,“或以铁棓揭其脑盖,流血满街”,使人惨不忍睹。接着又杀皇孙及郡、县主二十余人。后来,安禄山听说长安百姓乘乱盗窃府库财物,又命在长安大肆搜索三日,翻箱倒柜,不论是府库财物,还是个人私物,一概搜掠殆尽。同时还令府县追查,“铢两之物无不穷治,连引搜捕,支蔓无穷,民间骚然”。安禄山又令搜求玄宗的歌舞、杂技、舞马、犀牛,把搜掠的宫嫔、乐工、骑士以兵仗护送到洛阳,获得梨园弟子数百人,在东都禁苑凝碧宫奏乐,宴会众伪官。
安禄山派其将高嵩持书信、备缯彩赴西北,以诱降河西、陇右将士,但被大震关使郭英乂所擒获,计未成功。郭子仪、李光弼听说潼关失守,玄宗西逃,遂撤兵守井陉,河北大部分郡县再次落入叛军之手。安禄山派兵攻颍川,太守薛愿、长史庞坚奋力拒守,坚持了一年。十二月,又使叛将阿史那承庆率兵急攻,薛愿等浴血苦战十五日,城破被俘,被执送洛阳。安禄山把《资治通鉴》卷二一八,肃宗至德元载。
2《资治通鉴》卷二一八,肃宗至德元载。
《资治通鉴》卷二一八,肃宗至德元载。
他捆在洛水冰上,被活活冻死。
安禄山之死安禄山原患有眼疾,自起兵以来,视力渐渐减退,至此又双目失明,看不见任何物体。同时又患有疽病,性情变得格外暴躁,对左右侍从稍不如意,非打即骂。稍有过失,便行杀戮。他称帝后,常居深宫,诸将很少能面见他议事,都通过严庄转达。严庄虽受亲重,也时而遭安禄山鞭挞。宦官李猪儿常为安禄山穿衣解带,服侍左右,挨打最多,怨气也大。安禄山宠幸的段氏,生下一子名庆恩,也受禄山宠爱,常想以庆恩代庆绪。安庆绪时常担心被废,严庄也恐怕宫中事变于己不利,于是,严庄与安庆绪、李猪儿串通一气,谋害安禄山。
至德二载(757)正月五日夜,三人悄悄进入安禄山住所。侍卫见是严庄和安庆绪,谁也不敢动。于是严庄、安庆绪持刀站立在帐外,李猪儿手持大刀直入帐内,对准躺在床上的安禄山腹部猛砍一刀。安禄山平时总把佩刀放在床头防身,事前已被李猪儿偷偷拿走,这时他挨了一刀,知大事不好,急忙去摸刀,哪里还摸得着?他气急败坏地摇着帐竿大声喝叫“贼由严庄。”在喊叫声中,血和肠从腹部流出数斗,很快死于非命。卒年五十五岁。安庆绪当即在其床下挖了一个数尺深坑,用毡子裹着安禄山的尸体,连夜埋在坑中。并诫令宫中严加保密。第二天早晨,严庄对部下宣告说安禄山病危,诏立安庆绪为太子,军国大事皆由太子处分。随即即帝位,尊禄山为太上皇,然后发丧。安庆绪虽然杀父篡位,但他本性昏暗懦弱,语无伦次,严庄恐诸将不服,不让面见。庆绪每日纵酒为乐,不理政事,称严庄为兄,加授御史大夫、冯翊王,“事无大小,皆取决焉”2。
安禄山狡黠多智,善于迎合唐玄宗心意,投其所好,因而格外受到宠遇,一再加官晋爵,专任方面。在玄宗骄惰荒政、朝纲隳紊之时发动了武装叛乱,把鼎盛一时的唐皇朝推向了战乱的深渊。
《安禄山事迹》卷下。
2《资治通鉴》卷二一九,肃宗至德二载。
第二节田承嗣叛军骁将田承嗣()平州卢龙(今属河北)人,出生于一个行伍家庭。
祖父田璟,为郑州司马。父田守义,官至安东副都护,以豪侠闻名于辽左。开元末年,田承嗣任安禄山卢龙军前锋兵马使,屡次擒杀奚、契丹人,因功补为左清道率,迁武卫将军。他治军严整,在任兵马使时,安禄山曾在一个大雪天巡视各军营,刚走进田承嗣军营,营内寂静无声,若无一人。但进入营内检阅士籍,又无一人不在营内。因此深受安禄山器重。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禄山反叛于范阳,率十五万大军南下,田承嗣为其主将之一。当时,天下承平岁久,唐廷内部防务空虚,因此叛军所过州县,多望风瓦解。叛军连破蒿城,陷灵昌,下荥阳,势如破竹。在攻占荥阳郡后,安禄山命田承嗣与安忠志、张孝忠三人为前锋,向唐东都洛阳挺进。田承嗣骁勇善战,在洛阳东郊一战,把唐将封常清新召募的数万官兵打得丢盔弃甲,落花流水。于是叛军攻占了洛阳。至德元载(75)正月,安禄山于洛阳自称大燕皇帝。
安禄山叛军以洛阳为基地,分兵四处,攻略唐郡县。唐将鲁炅坚守南阳(今属河南),叛将武令珣久攻不下。至德二载五月,田承嗣奉命率军攻南阳。南阳城已被叛军围困数月,城中兵粮奇缺,一只老鼠即卖四百钱,死者相枕。田承嗣乘其危难之际,一举而攻破南阳。鲁炅突围而出,退守襄阳(今湖北襄樊),田承嗣穷迫不舍,又转战二天,见襄阳一时难以攻下,即班师而还。接着,田承嗣又率军东进,将庸将来瑱围困于颍川(今河南许昌)。来瑱善于抚循士卒,田承嗣久攻不下。
十月,官军大力反击,先后收复了长安、洛阳,陈留人又杀叛将尹子奇,叛军主谋严庄也投降了唐朝,安庆绪只率三百从骑,狼狈退守相州(今河南安阳),形势急转直下。这时,田承嗣从颍川遣使者向郭子仪请降,在还没有得到回复时,他又变了卦,遂撤离颍川,与守南阳的武令珣合军,有数万人,即北上驰援相州。
乾元元年(758)十月,唐将郭子仪率兵包围了卫州(今河南汲县),安庆绪发兵救援,分为三军,崔乾祐率上军,田承嗣率下军,安庆绪率中军,直奔卫州,遭郭子仪迎头痛击,叛军被迫退守相州。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率步骑六十多万,把相州城围得水泄不通。
乾元二年二月,史思明自范阳率十三万大军南下,攻破了魏州,以救安庆绪。三月,在安阳河北交战。官军虽然人多势众,但没有统帅统一指挥,难以协同作战,结果官军一溃不可遏止,各节度使逃还本镇。叛军转危为安,声势复振。史思明杀安庆绪,率兵返回范阳。
九月,史思明再次从范阳率军南下,兵分四路,向唐军发起了巨大攻势。田承嗣为史朝义军前锋,再次攻陷洛阳,授伪魏州刺史。上元二年(70)十一月,史思明派田承嗣攻略淮西,攻占了睢阳(今河南商丘南),后任伪睢阳节度使。
宝应元年(72)十月,回纥再次出兵,与官军一起对叛军发动了强大的攻势,很快收复了洛阳。史朝义节节败退,逃至卫州。十一月,田承嗣从睢本节材料依据新、旧唐书本传者,不再一一作注。
阳率四万大军前来救援。唐将仆固玚击败史朝义,叛军退至漳水。田承嗣见无船渡河,遂请环车为营,让妇女坐在车内,辎重陈列于车旁,并埋伏了兵士以待官兵。官军追至漳水,与叛军交战,田承嗣诈败退走,官军争抢财宝,队伍大乱,叛军回头冲杀,伏兵也乘机杀去,官军措手不及,败退了数十里,才稳住阵脚。史朝义退守莫州,官军也很快追至城下,多次出战,皆被官军所击败。
降唐自保广德元年(73)正月,田承嗣见官军已收复大部分州郡,伪大燕政权已分崩离析,士气低落,又知史朝义不肯投降,便欺骗他说“不如身将骁锐还幽州,因(李)怀仙悉兵五万还战,声势外张,胜可万全。臣请坚守,虽玚之强,不遽下。”史朝义信以为真,依从了田承嗣的建议,握住他的手,以“存亡为托”,他也“顿首流涕”,表示奉命。可是当史朝义夜间刚刚突围出城,他马上召集诸将,声言过去曾“发人冢墓,焚人室庐,掠人玉帛,壮者死锋刃,弱者填沟壑”,以表示悔悟,如今降唐,“能改往修今,是转危即安矣”。将士们一致赞同,遂将史朝义老母及其妻子执送仆固玚营中,向官军投降。并多用金帛离间仆固玚将领。仆固玚本不愿接受他的投降,因担心部下发生不测之乱,遂约定日期受降。田承嗣怕不能保全自身,便诈称有病不出。仆固玚欲驰入城内擒捉他,他又在身旁排列着许多刀斧手,无从下手。最后,田承嗣又以重金行贿,仆固玚才算罢休。后来,田承嗣与旧将张忠志、李怀仙、薛嵩等前往唐主将仆固怀恩营内谢罪,表示愿执鞭随蹬,以效犬马之劳。
时承大乱之后,城邑残破,人口流亡。唐肃宗务在“禁暴戢兵”,屡次赦宥,安、史旧将多既往不咎。仆固怀恩又自诩功高,“虑贼平宠衰,欲留贼将为援”,遂奏请田承嗣及李怀仙、张忠志、薛嵩等四人分帅河北诸郡。因而原安、史降将又受到重用,专方面之任。
割据称雄唐廷为防止田承嗣等降将再生事端,对他们实行了笼络政策,屡屡加官晋爵,自广德元年(73)闰正月授任田承嗣为莫州刺史起,至大历八年(773)九月为止,在这十年之间,田承嗣先后迁任魏、博、德、沧、瀛五州都防御使、魏博节度使、检校太尉、雁门郡王。唐代宗还将其女永乐公主下嫁给田承嗣之子田华,以示恩宠,欲结其心。
田承嗣“生于朔野,志性凶逆”,多年随从安禄山,素以戎马为事,“不习教义”。皇帝的频频恩宠,只能使他志得意满。而他一旦得志以后,便肆行其意。他“阴图自固,重加税率,修缮兵甲,计户口之众寡,而老弱事耕稼,丁壮从征役,故数年之间,其众十万”。他还专擅管内政治、经济、财力,“郡邑官吏,皆自署置,户版不籍于天府,税赋不入于朝廷,虽曰藩臣,实无臣节”。使得魏博镇很快成为一个独立王国。
田承嗣还召募军中骠悍的子弟置于部下,作为自己的侍卫,号称牙军。
《新唐书》卷二二五上《史朝义传》。
平日皆“丰给厚赐,不胜骄宠”。牙兵“父子世袭,姻党盘互,骄悍不顾法令”。当时有句谚语说“长安天子,魏府牙军。”这支强悍的牙军,成为田承嗣割据称雄的马前卒。
田承嗣还同任河北各藩镇节度使的安、史旧将胶固朋比,与成德节度使李宝臣(赐名张忠志)、相卫节度使薛嵩、卢龙节度使李怀仙等“结为婚姻,互相表里”;同时还招降纳叛,网罗安、史余党,“各拥劲卒数万,治兵完城,自署文武将吏,不供贡赋”2。
大历八年(773)九月,田承嗣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在自己管内分别为安禄山、史思明父子立祠堂,并尊称为“四圣”。安史之乱,祸国殃民,早已为人们所唾弃与切齿,但田承嗣却明目张胆地为其主子扬幡招魂,还尊为“圣人”,足见其狼子野心不死。对于这一严重事件,唐代宗并没有大张挞伐,只是让内侍孙知古因出使魏博之时,劝谕他毁掉。之后还应其所请,于十月加田承嗣同平章事,以示褒奖。
田承嗣对皇帝的恩宠无动于衷,朝廷的姑息也只能是养虎遗患。在他戴上大唐辅相的桂冠之时,他的分裂割据活动也悄悄开始了。
相卫节度使薛嵩死,朝廷以其弟薛崿知留后。田承嗣诱使昭义镇将吏作乱。大历十年(775)正月,昭义兵马使裴志清出兵驱逐了留后薛崿,归附魏博。田承嗣乘机出兵,声言救援,其实是欲袭相州,并很快攻占了相州。战事发生以后,朝廷立即选用与薛嵩同族的薛择为相州刺史,薛雄为卫州刺史,薛坚为洺州刺史,同时还派魏(一作孙)知古赴魏州告谕田承嗣等,“使各守封疆”,不越雷池。但田承嗣却拒不奉诏,仍然派大将卢子期攻取洺州,杨光朝攻取卫州。在耀武扬威的同时,还诱使卫州刺史薛雄归附自己,薛雄不从,即暗中派人将其妻子老小屠杀以尽。于是,田承嗣一举“尽据相、卫四州之地,自置长吏,掠其精兵良马,悉归魏州”。从而扩大了他的地盘,增强了实力。为了名正言顺,他还胁迫魏知古与他一同巡视磁、相二州,而暗中却使其侄田悦劝说诸将割耳剺面,打着为民请命的旗号,到中使那里去请求以田承嗣为帅,使者畏惧而不敢追究。
唐廷讨伐田承嗣终以武力夺取了相、卫四州之地,说明了唐廷对藩帅的笼络与姑息政策的彻底破产。在这种情况下,唐廷才不得不用武力征讨。这年四月,唐代宗下诏,暴露田承嗣劫夺州郡、对抗朝廷的罪状,将他“贬永州刺史,仍许一幼男女从行”,同时还诏命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幽州节度留后朱滔、昭义节度李承昭、淄青节度李正己等八节度使,合力讨伐田承嗣。
本来田承嗣与河北藩帅同为安、史旧将,气味相投,兼以婚姻关系,朋比为奸。但由于他平日一向轻慢李宝臣、李正己,又逢李宝臣之弟李宝正(田承嗣女婿)在魏州击马球时,因马受惊撞死了田承嗣之子田维而被田承嗣所杖杀,由此两镇关系恶化。这时,二李主动请求讨伐田承嗣。再加上朱滔方恭顺皇室,因此河北诸藩帅一时还都为朝廷效力。
《新唐书》卷二一○《罗绍威传》。
2《资治通鉴》卷二二三,代宗永泰元年。
《资治通鉴》卷二二五,代宗大历十年。
朝廷讨伐田承嗣的诏命下达以后,各藩帅很快行动起来。朱滔、李宝臣与河东节度使薛兼训率军从北面进击,李正己与淮西节度使李忠臣从其南侧进击,一时大兵压境。讨伐战争进展很快,魏博军连吃败仗。五月,田承嗣将领霍荣国举磁州之地投降,接着李正己也攻破了德州,李忠臣率步骑四万包围了卫州。但田承嗣并不甘心束手待毙,他采取了以攻为守的策略。六月,派其将裴志清进攻冀州,不料裴志清却投降了李宝臣。田承嗣亲自率兵进围冀州,也被李宝臣击败,烧毁了辎重,只得狼狈逃回。形势一天比一天恶化。田承嗣见各道兵马渐渐围拢,部将也多叛逃,余下的也多惶恐不安,再难以相持,遂于八月上表,“请束身归朝”。但是,他的“请束身归朝”并不是真心俯首认罪,而是缓兵之计。事过不几天,即派其将卢子期进犯磁州。九月,李宝臣与李正己合力进围贝州,田承嗣率兵去救。因朝廷对二李两军赏赐各有厚薄,士卒有怨言,恐怕发生事变,二李遂自行撤军。接着,李宝臣与朱滔进攻沧州,因田承嗣堂弟田庭玠固守,一时也未能攻克。
北线虽暂时稳住了阵脚,南线形势却十分紧张。卢子期进攻磁州,眼看州城即破,大功垂成,不料李宝臣与昭义留后李承昭率援兵赶到,内外攻击,卢子期兵败被俘,斩于长安。与此同时,在河南诸将的攻击下,田悦的军队在陈留也吃了大败仗。这使得田承嗣心里着实恐惧与不安。
为了摆脱眼前的困境,田承嗣施用了奸谋诡计,首先是尽力与李正己恢复友好关系。原先李正己派往魏州的使者,被他囚禁起来,至此,田承嗣一反常态,对使者礼遇崇隆,他把管内户口、甲兵、谷帛之籍簿送与李正己,并对他说“承嗣今年八十有六,溘死无日,诸子不肖,悦亦孱弱,凡今日所有,为公守耳,岂足以辱公之师旅乎!”他跪拜于使者面前,亲自奉予簿书。同时又在大厅里悬挂了李正已的画像,如尊神一样,“焚香事之”。田承嗣的甜言蜜语与假情假意,使得李正己为之陶醉,遂按兵不动。“于是河南诸道兵皆不敢进。承嗣既无南顾之虞,得专意北方”。
田承嗣在取悦于李正己、稳住了南线的阵脚以后,又挑拨离间北线藩帅的关系。他得知成德节度使李宝臣乡里在范阳,小时在乡里成长,常欲得到故乡之地,便雕刻一石,上书两句谶语“二帝同功势万全,将田为侣入幽燕。”暗中使人把它埋在李宝臣故乡之地,又使望气者声称那里有王气,李宝臣派人去挖掘,果然得到一石。之后,田承嗣又令说客劝他说“公与朱滔共取沧州,得之,则地归国,非公所有。公能舍承嗣之罪,请以沧州归公,仍愿从公取范阳以自效。公以精骑前驱,承嗣以步卒继之,蔑不克矣。”李宝臣被他说得神魂颠倒,大喜过望,又以此事和“谶语”相符,“遂与承嗣通谋,密图范阳。承嗣亦陈兵境上。”2时范阳节度留后朱滔驻军瓦桥,李室臣选精锐骑兵二千,夜间急驰三百多里,直趋瓦桥。因两军平索一直相处友睦,当朱滔军遭到李宝臣骑兵突然袭击时,完全出乎意料之外,毫无准备,仓皇出战,结果大败。李宝臣欲乘胜攻取范阳,但朱滔已使雄武军使刘怦严加守卫,李宝臣知有防备,不敢贸然进军。田承嗣得知李宝臣中了圈套,两军已经交战,无暇他顾,遂率兵南下,并派使者告诉李宝臣说“河内有警,不暇从公,石上谶文,吾戏为之《资治通鉴》卷二二五,代宗大历十年。
2《资治通鉴》卷二二五,代宗大历十年。
耳!”李宝臣这才如梦初醒,既恼怒又羞愧,但悔之已晚,只好退兵。北线也相安无事了。
故伎重演唐廷调动了八个藩镇的兵力进讨魏博镇,战争打了近一年,始终未能取得多大进展,双方相持不下。这时,田承嗣曾两次上表,请求入朝谢罪;李正己也屡次上表为他说情,请朝廷允许他改过自新。大历十一年(77)二月,唐代宗下诏,赦免其罪,恢复其官爵,准许与家属一起入朝,“其所部拒朝命者,一切不问”2。
田承嗣的再次请求入朝,不过是故伎重演。虽然获得了朝廷的再次赦免,恢复了官爵,并准许入朝,但他并非诚心归顺朝廷,因此逗留不朝。仅过了三个月的时间,便再次挑起了战端。同年五月,汴、宋留后田神玉卒,都虞候李灵曜杀死兵马使、濮州刺史孟鉴,并勾结田承嗣为外援,欲专擅汴、宋。但朝廷却任命永平节度使李勉兼汴、宋等八州留后,以李灵曜为濮州刺史。李灵曜以有田承嗣在背后撑腰,拒不奉行诏命。朝廷无亲,即改命李灵曜为汴宋留后,并派遣使者前往汴宋宣慰。田承嗣为了表示李灵曜,不久即出兵攻略滑州,击败了永平节度使李勉。
有田承嗣为靠山,李灵曜虽被任为汴宋留后,却得陇望蜀,欲望更大。
他仿效河北诸镇,擅自把自己的党羽分别任为八州刺史和县令。对于李灵曜的骄横不法,朝廷不得不兴师动众。九月,诏命淮西、永平、河阳三城、淮南、淄青五镇出兵讨伐李灵曜。五镇进兵神速,其势难当,李灵曜连战失利。十月,即被诸镇兵围困于汴州城内。田承嗣见李灵曜危在旦夕,即派田悦率兵火速救援。田悦率兵南下,于匡城击败永平、淄青两镇兵,并乘胜向汴州挺进。不料在汴州城北安营后,夜间遭淮西裨将李重倩率轻骑数百袭击,“纵横贯穿”,大杀一阵,营内惶恐不安,淮西节度使李忠臣、河阳三城使马燧乘机“鼓噪而入”,田悦军不战而溃,“将士死者相枕藉,不可胜数”。李灵曜绝望无救,连夜出逃,逃跑中被俘,被送往京师处斩。田承嗣始终不入朝,再加上助李灵曜作乱,又激怒了朝廷,于是唐代宗于大历十二年(777)三月再次诏令讨伐。这次颁行的讨伐诏令只不过是虚张声势,田承嗣又一次上表谢罪,事情也就不了了之,朝廷又很快“悉复承嗣官爵,仍令不必入朝”2。
这时,田承嗣已据有魏、博、相、卫、洺、贝、澶七州之地,拥有军队十多万人,成为河北三镇中的强者。他与其他藩帅“相与根据蟠结,虽奉事朝廷而不用其法令”,专擅官爵、甲兵、租赋与刑杀之权,在境内筑垒、缮兵,因此,“虽在中国名为藩臣,而实如蛮貊异域焉”3。
遗患后世《资治通鉴》卷二二五,代宗大历十年。
2《资治通鉴》卷二二五,代宗大历十一年。
2《资治通鉴》卷二二五,代宗大历十一年、十二年。
3《资治通鉴》卷二二五。
大历十四年(779)二月,田承嗣卒。时年七十五。田承嗣虽有十一个儿子,但他更喜爱的是勇冠三军的侄子田悦,及其临终时,遂命田悦知军事,让诸子辅佐。自田承嗣专擅魏博镇以后,四世传袭,历时四十九年。
田承嗣是安史之乱中的干将,他骁勇善战,又狡诘多算,反复无常。降唐后,又桀骜不驯,悍然劫夺他州郡,与朝廷分庭抗礼,首开河北三镇割据称雄之肇端,致使河北三镇,“讫唐亡百余年,卒不为王土”2。田承嗣则是其罪魁祸首。
田承嗣卒年史书记载不一,《旧唐书》本传作“大历十三年九月”,今从《资治通鉴》与《新唐书》本传。
2《新唐书》卷二一○《藩镇魏博序》。
第二十七章唐代宗第一节率军平叛,收复两京唐代宗(72—779)初名俶,肃宗长子,开元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生于东都上阳宫。十五岁时封为广平王。玄宗诸孙百余个,只有李俶为嫡皇孙,相貌又与诸孙不同,故玄宗格外喜欢他。他从小好学,专攻《周礼》与《易经》,学习儒家经典,仁孝温恭,言谈举止皆符合礼仪,器宇度量弘深,宽厚能断,喜怒往往不见于外表。
至德元载(75)六月,安禄山叛军攻占潼关,李俶从肃宗、玄宗逃往成都,在马嵬驿事变后,他与弟建宁王李倓劝说肃宗北上灵武。肃宗于灵武即位后,组建朝廷,以广平王李俶为天下兵马元帅,诸将皆归他指挥调度。时李泌为元帅行军长史,元帅府置于禁中,广平王与李泌朝夕计议,以处理军机之事。当时朝廷草创,临时召募的兵员少,又没有战斗力。广平王“推心示信,招怀流散”,及随肃宗到达彭原后,“兵众数万”。
至德二载(757)正月,狡猾阴险的宦官李辅国附会肃宗宠幸张良娣,互相唱合。建宁王李倓屡次向肃宗奏言此事,李辅国与张良娣反诬奏建宁王“恨不得为元帅,谋害广平王”。肃宗一怒之下,赐死建宁王。广平王李俶为此有些内怕,欲谋杀李辅国和张良娣,经李泌劝说而止。
宰相房琯进击叛军失败,郭子仪奉命回军凤翔时在途中又遭叛军重创,因此叛军一时气焰嚣张,屡次袭扰凤翔,广平王“选求勇干,频挫其锋”,肃宗朝廷安宁,“士心大振”。
九月,广平王李俶为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率朔方等军及回纥、西域之兵十五万人,号称二十万,从凤翔出发,东讨叛军。广平王与回纥叶护结为兄弟,叶护大喜。官军进至长安西,于香积寺北大破叛军,斩敌六万人,叛将张通儒弃城逃走,官军一战收复长安。回纥军欲入长安,大肆抢掠。原来肃宗曾与回纥约定攻克两都之后,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归回纥,因此回纥欲按约定行事。广平王拜于叶护马前说“今始得西京,若遽俘掠,则东京之人皆为贼固守,不可复取矣,愿至东京乃如约。”叶护立即跳下马答拜,跪下捧着王足,说“当为殿下径往东京。”百姓、军士、胡兵见广平王下拜,皆感动流泪说“广平王真华、夷之主!”肃宗听到此事后,也高兴地说“朕不及也!”2官军整队入城,百姓老幼夹道欢呼悲泣。广平王在长安停留了三天,安抚士庶,休养将士,之后以太子少傅虢王李巨为西京留守,自己率大军东追叛军。
广平王进至曲沃(今河南三门峡西南),安庆绪尽征洛阳守兵十五万人,于新店抗击官军。官军与回纥军夹击,叛军再次大败,死尸遍野。广平王胜利进入陕城(今河南三门峡西),接着收复了东都。广平王进入东都后,原投降安禄山父子的官员陈希烈等三百余人,皆身穿素服,哭泣着请罪。广平王遵照肃宗旨意,皆释而不问,命他们赴西京听候处理。
肃宗返回长安后,大赦天下,李俶改封为楚王。乾元元年(758)三月,又改封为成王。四月,立为皇太子,并改名为豫。上元二年(7)末,肃宗本章材料依据新、旧唐书本纪者,不再一一作注。
《资治通鉴》卷二一九,肃宗至德二载。
2《资治通鉴》卷二二○,肃宗至德二载。
患重病,不理朝政,即命太子监国。宝应元年(72)四月,玄宗去世,肃宗病危。张皇后惧太子“功高难制”,暗中把越王李係召至宫中,阴谋废立太子。宦官李辅国、程元振知其密谋,遂发动禁兵收捕越王李係,将张皇后幽闭于别殿。接着肃宗驾崩,太子即位,是为代宗。
第二节平定安史之乱代宗即位时,叛军再度攻陷了洛阳,大难未平。因此,他颁下诏书说“国之大事,戎马为先,朝有旧章,亲贤是属。故求诸必当,用制于中权,存乎至公,岂惭于内举。特进、奉节郡王适可天下兵马元帅。”李辅国因有翊戴之功,由兵部尚书、判元帅行军司马、闲厩使进号为尚父、司空兼中书令,程元振进为右监门将军。
李辅国居功自傲,骄横狂妄。他对代宗说“大家但居禁中,外事听老奴处分。”代宗愤然不平。六月,即解除了他的兵部尚书、元帅行军司马之职,并出居宫外。不久,又派人暗中将他杀死,消除了这一祸害。十月,代宗将对叛军发起强大攻势,命雍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欲以郭子仪为副元帅,由于程元振、鱼朝恩从中作梗而止,只得以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同平章事兼绛州刺史,领诸军节度行营为雍王之副,会合回纥骑兵进击洛阳叛军,河南等道副元帅李光弼也率军参战。官军于洛阳北横水大破叛军,斩敌六万人,俘虏二万人,遂收复了东都。史朝义节节败退,官军乘胜追击。河北叛军各节度使见大势已去,纷纷向官军投降。广德元年(73)正月,史朝义见四面楚歌,遂逃至温泉栅(今河北卢龙境,走投无路,被迫在林中自缢而死。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至此终于平定了。
第三节藩镇割据的祸端经仆固怀恩奏请,代宗分别任命史朝义降将薛嵩为相、卫、邢、洺、贝、磁六州节度使,田承嗣为魏、博、德、沧、瀛五州都防御使,李怀仙仍为幽州、卢龙节度使。其时,河北诸州皆已投降,薛嵩皆迎拜于仆固怀恩马前,“乞行间自效”,如果将安、史旧将调往他地任职是轻而易举的,这将可以避免出现藩镇独立割据的局面。但是仆固怀恩“恐贼平宠衰”,故奏请田承嗣等分帅河北,“自为党援”。唐代宗也缺乏长远的政治眼光,“厌苦兵革,苟冀无事,因而授之”。这一决策,铸成了河北三镇独立的大错,开唐代藩镇割据称雄的先河。
唐西北边防军兵强马壮,战斗力很强,但由于大都陆续调入中原平叛,吐蕃遂乘虚而入,先后蚕食了河西、陇右之地。广德元年九月,吐蕃军大举入寇,边将再三告急,程元振皆抑而不报。十月,投降吐蕃的泾州刺史高晖引导吐蕃军过洺州,寇掠奉天(今陕西乾县)、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逼近京师。代宗获悉此事后,急命雍王李适为关内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出镇咸阳御敌。但为时已晚,代宗匆促逃离京城,到陕州避难。幸亏郭子仪巧妙与敌周旋,迫使吐蕃退出长安,代宗才于十二月返回长安宫。百官论奏骠骑大将军、判元帅行军司马程元振“专权自恣”,贻误了军机,代宗遂罢免了程元振官爵,放归乡里,后又流配于江陵。
广德二年(74),仆固怀恩为河东节度使辛云京等人激反,勾引回纥、吐蕃三十万军马进逼奉天,代宗命郭子仪率兵抵御。怀恩得暴病死于途中。仆固怀恩两次勾引胡寇,成为国家的大患,但代宗前后所发制敕,未曾说他反叛,及听到他暴死的消息,还对侍从说“怀恩不反,为左右所误耳!”2《资治通鉴》卷二二二,代宗广德元年。
《资治通鉴》卷二二三。
2《资治通鉴》卷二二三,代宗永泰元年。
第四节崇信佛教,宠任宦官代宗崇信佛教,相信因果报应之说,每有边患,则令僧人念《仁王经》以禳灾。永泰元年(75)九月,吐蕃军进至奉天,京师戒严,代宗命从宫内取出两部《仁王经》,分别送于资圣、西明二寺,在每寺内设百尺高座,由僧人高声诵读,直至吐蕃军逼近京师,才停止这一活动。十月,吐蕃军至邠州,代宗再次命僧人于资圣寺讲《仁王经》。
大历二年(77)六月,鱼朝恩奏请以先赐庄为章敬寺,用以为章敬太后冥福。修造得极其宏伟壮丽。都市的木材不够用,又奏请拆毁曲江及华清馆,以取其木材用。进士高郢上书说“古之明王积善以致福,不费材以求福;修德以消祸,不劳人以禳祸。今兴造急促,昼夜不息,力不逮者随以榜笞,愁痛之声盈于道路,以此望福,臣恐不然。”代宗仍置之不理。
代宗尝于禁中供养一百多个僧人,胡僧不空官至卿监,还封为国公,出入禁中,势如权贵,“京畿良田美利多归僧寺”。代宗还下令,不许箠曳僧尼。在五台上造金阁寺,“铸铜涂金为瓦,所费巨亿”。宰相王缙尤为佞佛,他见代宗闲暇时,则多谈论佛事,“由是中外臣民承流相化,皆废人事而奉佛,政刑日紊矣”2。代宗优宠宦官。凡宦官奉命出使四方,从不禁止其所求取,即使奉命恩赐妃族,回来后也问宦官所得多少。如果给宦官的财物少,代宗则以为轻慢天子使者,“由是中使公求赂遗,无所忌惮”。宰相常贮钱于阁中,每逢中使来赐一物,宣一旨,从未有空手回去的。若宦官出使州县,传送文书取货,“与赋税同,皆重载而归”。李辅国、程元振、鱼朝恩倍受尊宠,权势甚至超过宰臣。但是,代宗也能惩治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的大宦官,李辅国、程元振先后遭诛贬。大历五年(770)三月,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左监门卫大将军兼神策军使、内侍监鱼朝恩宠幸无比,势倾朝野,凌辱宰相。朝廷政事要是没有他参预,他则愤怒地说“天下事有不由我者耶!”代宗知群臣皆怨恨他,便与宰相元载密谋,一次禁中宴会,会后将他留下,侍卫把他缢死,对外则声称“朝恩受诏乃自缢”。2《资治通鉴》卷二二四,代宗大历二年。
《资治通鉴》卷二二四,代宗大历五年。
第五节理财和用人代宗在位时期虽平定了安史之乱,但所面临的是经济残破,户口流散,农桑失业,财赋收入锐减的局面。再加上抵御吐蕃的进犯,兵革岁动,军费增大,财政更是拮据。在这种情况下,他重用了杰出的理财家刘晏。刘晏先以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因与程元振有涉,罢知政事,不久又以御史大夫领东都、河南、江淮、山南等道转运、租庸、盐铁、常平使,后再次进为吏部尚书,领使职如故。刘晏掌管全国财赋十几年,他兴利除弊,改革漕运和榷盐中的弊端,使江南财赋源源运进关中,“民不加赋,而国富饶”,有力地了平叛与对外防御战争。代宗始终重用刘晏,在代宗晚年,宰相常衮欲夺其实权,奏任尚书左仆射,代宗以刘晏“使务方理,代其任者难其人”2,仍然让他兼领使务。
代宗还重用了名将郭子仪。代宗即位初期,曾屡次欲起用郭子仪,由于遭大宦官鱼朝恩、程元振、李辅国的反对而未能如愿。自广德元年(73)十月吐蕃来犯开始,以郭子仪为关内副元帅抵御起,此后又让其兼任河中、朔方等节度使,进为司徒、中书令,封汾阳王,对他一直深信不疑。代宗女升平公主下嫁子仪子郭暖,一次两人发生了口角,郭暖说“汝依乃父为天子耶?我父薄天子不为。”公主怒告其父,代宗听了却毫不见怪,对公主说“此非汝所知。彼诚如是,使彼欲为天子,天子岂汝家所有邪!”郭子仪因儿子说了这样犯上作乱的话,马上囚禁了郭暖,并入朝谢罪。代宗并未将他治罪,反安慰他说“鄙谚有之‘不痴不聋,不做家翁。’儿女子闺房之言,何足听也!”代宗的宠信,使郭子仪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干,在维护国家的安全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当然,代宗也有用非其人之处。就他任用的宰相而言,先任用的宰相元载,专擅朝政,贪赃枉法,贿赂公行;晚年又以宰相常衮当国,虽杜绝贿赂,用人却无所鉴别,贤愚同滞。故有人评论说“代宗惑释氏业报轻重之说,政事托于宰相,而元载专权乱国,事以货成。及常衮为相,虽货贿不行,而介僻自专,升降多失其人。或同列进拟稍繁,则谓之濌伯。”因此,京师人编了一首打油诗“常分别,元好钱,贤者愚,愚者贤。”崔祐甫也指责朝政说“朝廷上下相蒙,善恶同政。清曹峻府,为鼠辈养资,岂所以裨政耶?”2这不能不说是唐代宗用人的失误之处。
代宗任用安、史旧将为河北藩帅更是他的重大失误。首肇祸端的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先为安、史父子立祠堂,还尊为“四圣”,并向朝廷求任宰相。这分明是为叛逆之首扬幡招魂,说明其叛乱之心不死。代宗却不敢大张挞伐,只令内侍孙知古讽劝他毁掉祠堂,并加平章事,以满足其奢望。大历十年(775),田承嗣唆使昭义镇将吏作乱,然后他以救援为名,出兵攻取了相州。接着又暗杀了卫州刺史薛雄,乘机兼并其地。代宗曾调发藩镇征伐,当田承嗣见形势于己不利时,则上表谢罪,并请入朝,代宗赦免其罪。但不久,田承嗣又故伎重演,攻掠其他州县。翌年五月,田承嗣助汴宋留后李灵曜作乱,朝廷下令讨伐,当李灵曜兵败,形势于田承嗣不利,他又上表谢罪,代宗“亦2《旧唐书》卷一二三《刘晏传》。
《资治通鉴》卷二二四,代宗大历二年。
2《唐语林》卷三。
无如之何”,并“悉复承嗣官爵,仍令不必入朝”。由于代宗对田承嗣的独立割据无力讨伐,姑息养奸,至代宗末年,河北藩镇割据的局面已基本上形成。平卢节度使李正己据有淄、青、齐、海、登、莱、沂、密、德、棣十州之地,在平定李灵曜之乱时,又兼并了曹、濮、徐、兖、郓五州,拥兵十万,雄踞东方。田承嗣据魏、博、相、卫、洺、贝、澶七州,李宝臣据恒、易、赵、深、冀、沧七州,各拥兵五万。他们“相与根据蟠结,虽奉事朝廷而不用其法令,官爵、甲兵、租赋、刑杀皆自专之”。如果朝廷建造一城,增一兵,他们则有怨言,往往猜忌,而在自己境内则大肆筑垒缮兵。河北三镇“虽在中国名藩臣,而实如蛮貊异域焉”2。终唐之世,这种分裂割据的局面也未能改变。
代宗处理政事有时还很认真。大历十二年(777)十月,京兆尹黎干奏说水灾损害农田三万一千顷,而户部侍郎、判度支韩滉却说损害不多。兼渭南令刘藻曲附韩滉,也声称部内土地未受水灾。代宗派御史赵计检查渭南受灾情况,他又曲附韩滉说未受灾。代宗说“水旱咸均,不宜渭南独免。”于是再命御史朱敖去复查,上奏说渭南受灾面积为三千顷。代宗感叹说“县令职在字人,不损亦宜称损,损而不闻,岂有恤隐之意耶!”遂将刘藻、赵计贬官。
代宗对皇亲国戚要求尚严,不容戚属违法乱纪。大历四年(79)七月,皇姨弟薛华因酒色私忿杀死了三人,并将尸体丢在井下,以掩盖其罪恶。事发后,代宗将皇姨弟拘捕入狱,诏令赐其自尽。并为此还特意颁下一道诏书。大历十三年(778)正月,泾水流域百姓上诉说,泾水为水硙所阻塞,不能灌溉土地,京兆尹黎干为民请命,代宗诏令撤去泾水所置水硙,放水与民灌溉土地。正巧升平公主及其夫郭暖家皆立硙于水上,公主入见父皇,请予保留。代宗说“吾为苍生,若可为诸戚唱!”升平公主听了,即日与郭暖家将水硙拆毁,“由是废者八十所”。
大历十四年(779)五月三日,代宗患了重病。二十一日制命皇太子监国,当晚晏驾于紫宸殿之内殿。时年五十四。十月葬于元陵,庙号代宗。
唐代宗早年曾指挥了平叛战争,收复了两都,即位后平定了安、史之乱。由于决策失误,任用安、史旧将分帅河北,加上国力不足以平定跋扈的藩帅,遂姑息养奸,终于促成了河北三镇独立割据的局面。他优宠宦官,但又能惩治作恶多端的大宦官,没有出现宦官之祸。代宗在位十八年,内忧外患连绵不断,但他信用刘晏与郭子仪,才艰难地维持其统治地位。
2《资治通鉴》卷二二五,代宗大历十二年。
《新唐书》卷八三《升平公主传》。
第二十八章郭子仪第一节力战叛军,克复两京郭子仪(97—78)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父敬之,历绥、渭、桂、寿、泗五州刺史,赠太保,追封祁国公。子仪长得体貌出众,始以武举高等补为左卫长史,历任诸军使。天宝八载(749),于木剌山置横塞军及安北都护府,命子仪领其使,拜左卫大将军。十三载(754)又因该地偏僻不能耕种,遂迁于永清栅北(今内蒙乌拉特旗东北),改横塞为天德军,以子仪为军使,并兼任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翌年,安禄山反叛于范阳,在艰苦的平叛战争中,他立下了卓越的战功,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干和尽忠报国的思想。
天宝十四载(755)十月,安禄山发动了武装叛乱,十一月即攻占了东都洛阳。玄宗任命郭子仪为卫尉卿,兼灵武郡太守,充朔方节度使,并命他率军东征。子仪迅即率军出单于府(今内蒙和林格尔北),收编了静边军,杀叛将周万顷,又于河曲击败叛将高秀岩,进而收复云中(今山西大同)、马邑(今山西朔县东),开通了东陉(今山西代县东),为官军进军河北扫清了道路,因功加官御史大夫。
至德元载(75)正月,叛将蔡希德攻陷常山郡(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被俘,河北大部分郡县失守。李光弼受郭子仪举荐,出任河东节度使,先进军河北,收复了常山。四月,郭子仪率朔方精兵出井陉,与李光弼合军,于九门县城南大败史思明军,接着又南攻赵郡(今河北赵县),俘虏四千人。郭子仪与李光弼回师常山,史思明又收集散兵数万尾随其后。子仪选骁骑轮番挑战,乘叛军疲惫之机,于沙河大败之。安禄山听说河北失利,急派精兵数万增援。当官军至恒阳后,叛将史思明、蔡希德、尹子奇也随之而至。郭子仪一方面坚壁固守,另一方面又采取了“贼来则守,贼去则追,昼扬其兵,夕袭其幕”的灵活机动战术,使叛军昼夜不得休息。至六月,子仪见叛军疲惫不堪,遂与李光弼出军,于嘉山大败叛军,斩敌四万人,活捉五千,缴获战马五千匹,史思明露发跣足狼狈逃往博陵,“于是河北十余郡皆斩贼守者以迎王师”,官军声威大振。
这时,叛军西面受阻,南进不得,形势有利于官军。郭子仪与李光弼上奏玄宗,“请引兵北取范阳,覆其巢穴,质贼党妻子以招之,贼必内溃”。并请求让哥舒翰扼守潼关,“唯应固守以弊之,不可轻出”。但由于玄宗的昏庸,错误地逼迫哥舒翰出关作战,致使二十万大军一战而瓦解,潼关失守,玄宗逃往成都,太子北上灵武组建朝廷,郭子仪也只得退守河东。
肃宗重新部署军事力量平叛。八月,郭子仪与李光弼奉命率步骑五万开赴灵武,时子仪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仍兼朔方节度使。肃宗阅兵之后,大军南下彭原,逼近长安。宰相房琯自请讨伐叛军,反为叛军击败,丧师近万人。肃宗惨淡经营的军队损失过半,“唯依朔方军为根本”。十一月,叛将阿史那从礼率同罗、仆骨部五千骑兵出塞,诱使河曲九府、六胡州部落数万人,欲袭击肃宗所在地。郭子仪与回纥首领葛罗支联兵进击,斩获数万人,遂平定了河曲,解除了朝廷的后顾之忧。
本章材料依据新、旧唐书本传者,不再一一作注。
《资治通鉴》卷二一八,肃宗至德元载。
至德二载(757)三月,郭子仪率兵进攻潼关,叛将崔乾祐退保蒲津。原陷入叛军的唐官吏赵复等四人为官军做内应,郭子仪进攻蒲州时,内外呼应,叛军大败,崔乾祐逃往安邑。子仪进兵永丰仓,击败叛将安守忠,遂收复了陕郡永丰仓,“自是潼、陕之间无复寇抄”。
其时,叛军发生内讧。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安庆绪即伪帝位,众叛将不服。唐肃宗欲发动攻势,以收复两京。四月,遂以郭子仪为司空、天下兵马副元帅,命他率兵赴凤翔(今陕西凤翔)肃宗所在地。子仪奉命率军西进,行至长安西清渠,遭叛将安守忠、李归仁阻截,相持七日,官军不能前进。五月,叛军以退兵引诱官军追击,设长蛇阵,分首尾两翼夹击官军,官军大败,“军资器械尽弃之”。子仪退守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因清渠之败,引咎自贬,为尚书左仆射。
九月,肃宗请回纥出兵助战,以收复两京,怀仁可汗子叶护率精骑四千至凤翔。临行前,肃宗对副元帅郭子仪说,事情成败,在此一举,子仪表示说“此行不捷,臣必死之”2。决心为收复两京以尽死力。十二日,郭子仪与元帅广平王李俶率朔方等军及回纥、西域之兵计十五万人,号称二十万,出师凤翔,东取长安。二十七日,进至长安西,于香积寺北、沣水之东摆开阵势,郭子仪为中军,叛将李归仁率十万之众迎战,两军激战,回纥兵从叛军背后出战,前后夹击,战至傍晚,叛军全线溃败,伤亡六万多人,余众逃入城内,叛将张通儒当晚弃城逃往陕州。官军一战收复了长安。郭子仪率蕃、汉兵乘胜追击,至潼关,连克华阴、弘农二郡。
十月,安庆绪命严庄尽调洛阳之兵十万增援陕州,与张通儒共拒官军,屯驻陕城之西,依山为阵。郭子仪率大军从正面进攻,回纥军从背后袭击。回纥军登山时,因搜捕伏兵,交战稍晚,官军初战不利。当回纥军在叛军背后出现时,叛军立即溃败,死尸满山遍野。严庄、张通儒丢弃陕州逃回洛阳,又很快与安庆绪逃往河北相州。子仪奉广平王进入东都,并于天津桥南陈兵侍卫。此时,河东、河西、河南的失地大部已收复,子仪因功加司徒,封代国公,食邑千户。不久,郭子仪入朝,肃宗命以兵仪军容于灞上迎接,并慰劳他说“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十二月,郭子仪又返回东都,奉命经营北讨安庆绪事。
2《资治通鉴》卷二一九,肃宗至德二载。
第二节宦官谗毁,失权无怨乾元元年(758)七月,郭子仪于黄河之上击败叛军,并擒获叛将安守忠上献,遂入朝京师。肃宗诏令百官于长乐驿迎接,并亲自于望春楼等待子仪,进为中书令。不久,肃宗诏命九节度使合力讨伐安庆绪,以郭子仪、李光弼皆为元勋,难相统属,只用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使,却不设立元帅。十月,郭子仪率兵从杏园渡过黄河,军至获嘉(今属河南),击败安太清军,斩四千人,俘五百人。安太清逃往卫州(治今河南汲县),据城而守。子仪遂乘胜进围卫州,鲁炅等节度使也相继来到卫州城下。安庆绪闻讯,调动相州之兵七万,并亲自南下救卫州。子仪先使射手三千人埋伏于营垣之内,并告诫他们说“我退,贼必逐我,汝乃登垒,鼓噪而射之。”两军交战不久,子仪假装兵败,退至垒下,伏兵立刻登上垒垣,乱箭齐发,箭如雨下,叛军纷纷中箭,只得退走,子仪遂回军追击,安庆绪大败而逃,其弟安庆和被俘处死。郭子仪一战而攻克了卫州,并乘胜追击,直指相州(治今河南安阳)。其他各节度使也先后率兵抵达相州。安庆绪困兽犹斗,收拾散兵败将于城西愁思岗负隅顽抗,又被官军击败。此战前后斩三万人,俘获千余人。安庆绪黔驴技穷,龟缩在城内,派人向史思明乞救。官军遂包围了邺城。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围困相州,筑壁垒两道,挖了三道壕沟,把这座孤城围得水泄不通。官军还堵截漳水,引河水灌城,城内井泉溢水,人们“构栈而居”,粮草俱尽,州城危在旦夕。“而诸军既无统帅,进退无所禀”,城久攻不下,官军懈怠,“上下解体”。乾元二年(759)三月,史思明以为时机成熟,亲率精兵五万于安阳河北与官军决战。时官军多达六十万,李光弼军等先与叛军交锋,“杀伤相半”,郭子仪尚未布好阵势,忽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大树连根拔起,霎时天昏地暗,对面不见人。两军大惊而溃。官军因无统一号令,诸节度使各自逃归本镇。郭子仪军退向河阳,毁河阳桥,以保东都。这次兵溃,朔方军战马万匹,只存三千;甲仗十万件,遗弃殆尽,损失极为严重。而且东都士民惊骇,纷纷逃往山谷躲避。郭子仪军至河阳(今河南孟县南),兵士相惊,又奔缺门(今河南新息东),诸将相继而至,将士仍有数万人。子仪依从了都虞候张用济的建议,以守河阳有利,即派都游弈使韩游瓖将五百骑兵急趋河阳,张用济率步兵五千人继之。官军刚至河阳,叛将周挚也随之赶到,见有官军守卫,即自行撤走。各节度使因相州兵败而上表请罪,肃宗皆释而不问,还任命郭子仪为东畿、山东、河东诸道元帅,权知东都留守。
相州之败,肃宗未责怪诸节度使,身为观军容宣慰使、实际上起统率九节度使作用的鱼朝恩不但不引咎自责,反因忌害郭子仪军功,把相州之败的责任都推到子仪的身上,并在肃宗面前说了他不少坏话。七月,肃宗将郭子仪召还京师,命赵王李係为天下兵马元帅,以李光弼为副帅,代领朔方节度使,从而剥夺了郭子仪的兵权。但他却以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恩怨,“子仪虽失兵柄,乃心王室,以祸难未平,不遑寝息”。
当时,东都再次陷入叛军之手,史思明率军于河阳同官军猛烈交战,并数次西攻陕州,气焰嚣张。同时,党项也乘机侵扰边城。在这种情况下,百《资治通鉴》卷二二○,肃宗乾元元年。
《资治通鉴》卷二二一,肃宗乾元二年。
官多认为不应该把郭子仪置于散地,使英雄无用武之地。上元元年(70)正月,以郭子仪为邠宁、鄜坊两道节度使,却不让赴镇,仍留在京师,不过“假其威名以镇之”。直到九月八日,在朝官的强烈呼吁下,才命郭子仪出镇邠州(今陕西彬县)。党项素闻郭子仪威名,听说郭子仪已赴镇,遂撤兵而去。二十一日,肃宗又颁下制书,命郭子仪统率诸道兵自朔方直取范阳,然后回师平定河北,并征调射生英武等禁军及朔方、鄜坊、邠宁、泾原诸道蕃、汉兵共七万人,“皆受子仪节度”。这一作战方案,李泌早已向肃宗建议过,不失为英明决策。如果能付诸实施的话,史思明有后顾之忧,而且郭子仪与李光弼成南北夹攻之势,必将会加快平叛进程。但是祸国殃民的宦官鱼朝恩以私害公,制书已颁下十来天,“复为鱼朝恩所沮,事竟不行”。
宝应元年(72)二月,河东节度使为乱军所杀,推立代州刺史辛云京为节度使。绛州突将王元振也作乱,杀朔方等诸道行营都统李国贞。朝廷担心太原乱军与绛州合纵联合叛军,不是一般将领所能镇服的,遂封郭子仪为汾阳王,知朔方、河中、北庭、潞、泽节度行营兼兴平、定国等军副元帅。子仪辞行时,肃宗正患重病,将他召入卧室,付以重托说“河东之事,一以委卿。”叛军见河东兵乱,有机可乘,史朝义派兵包围泽州。郭子仪调定国军前去救援,叛军听说援军将到,即撤围而去。郭子仪至行营,王元振自以为有功。原来朔方将士不喜李国贞治军严厉,皆思子仪治军宽厚,故王元振乘机作乱。但郭子仪不徇私情,斥责他说“汝临贼境,辄害主将,若贼乘其衅,无绛州矣。吾为宰相,岂受一卒之私耶!”五月,收捕王元振及其同谋者四十人,皆处以死刑。河东节度使辛云京知郭子仪惩治了乱将,也处死作乱者数十人,“由是河东诸镇率皆奉法”。2唐代宗即位后,宦官穆元振专权用事,自以为有翊戴之功,忌妒宿将大臣,以郭子仪功高难制,极力从中挑拨离间,于是又罢免了郭子仪的副元帅之职,加实封七百户,充肃宗山陵使。郭子仪怕谗言坏了大事,为了表明自己对国家的忠诚无二,以消除新即位皇帝对自己的猜疑之心,遂将自灵武出师以来肃宗前后所赐手敕、诏书千余件,汇编成二十卷,上奏代宗。代宗看过之后,下诏书答谢说“肤不德不明,俾大臣忧疑,朕之过也。朕甚自愧,公勿以为虑。”以好言好语来安慰郭子仪。
七月,再次任命郭子仪知朔方、河东、北庭、泽、潞、沁、陈、郑等节度行营及兴平等军副元帅。八月,郭子仪自河东入朝,程元振忌妒子仪功高任重,屡次在代宗面前诋毁他。子仪心中忧虑不安,上表请解除副元帅、节度使职务,代宗安慰他一番,遂留其在京师。时承李光弼邙山新败,官军受挫,叛军谋攻陕州。十月,代宗任命雍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雍王刚过弱冠之年,不熟悉军旅之事,代宗欲以历经战阵的老将郭子仪为副元帅,佐雍王平定乱军,再次遭到宦官程元振、李辅国的阻挠而止。
大历二年(77)十二月,郭子仪父亲之墓被人盗掘,官府未能捕获盗墓人。人们都以为鱼朝恩一向妒嫉郭子仪,怀疑是他指使人干的,子仪也深知其原由。盗掘祖坟,是一般人所不能忍受的污辱。当郭子仪入朝时,人们都以为会喋血京师,公卿大臣也深感不安。可是当代宗向他讲述了此事,他却哭泣着说“臣久主兵,不能禁暴,军人残人之墓,固亦多矣。此臣不忠不《资治通鉴》卷二二一,肃宗上元元年。
2《资治通鉴》卷二二二,肃宗宝应元年。
孝,上获天谴,非人患也。”郭子仪宽厚待人,犯而不校尽力把大事化小,朝廷上下才相安无事。
尽管鱼朝恩一再诋毁、离间,坏事做绝,郭子仪对他仍是以诚相待。大历四年(79)正月,郭子仪入朝时,鱼朝恩邀他去章敬寺,宰相元载暗中使人告诉子仪“朝恩谋不利于公”,子仪不听。将士们请内衣甲三百人随从侍卫,他又不允,说“我,国之大臣,彼无天子之命,安敢害我!若受命而来,汝曹欲何为!”遂以家僮数人随从前往。朝恩亲来迎接,见其随从甚少,很感惊讶,子仪把所听到的事如实相告,并且说“恐烦公经营耳。”朝恩听了很受感动,抚膺捧手,流着眼泪说“非公长者,能无疑乎!”郭子仪英勇绝伦,功高盖世,因此屡遭宦官鱼朝恩、李辅国、程元振忌妒,多次失掉兵权,但他为人宽厚,不计较个人恩怨,一心奉国,殊不介意。他前后“遭罹悻臣程元振、鱼朝恩谮毁百端,时方握强兵,或方临戎敌,诏命征之,未尝不即日应召,故谗谤不能行”。
《资治通鉴》卷二二四,代宗大历四年。
第三节御敌边关,安定社稷自安史之乱以来,西北的精兵猛将多调入中原参加平叛战争,而留下的多老弱病残,不堪战斗,吐蕃遂乘虚而入,几年间,西北各州相继沦陷,而且吐蕃势力还渐向内地延伸。因此,在平定安史之乱后,唐廷又面临着边患问题。在平叛中立下汗马功劳的郭子仪已近古稀之年,又马不停蹄,投入了抵御边患的战斗中。
广德元年(73)四月,叛首史朝义刚传首京师,被置于闲散之地的郭子仪屡次向代宗奏言“吐蕃、党项不可忽,宜早为之备。”这位老将军已经洞察出吐蕃、党项等对唐朝的严重威胁,再三提请代宗予以高度重视。七月,吐蕃军大举进攻,边将频频告急,大宦官程元振皆扣压不报,代宗一无所知。到了十月,吐蕃军进犯泾州,刺史高晖举城投降,又为吐蕃作向导,因此吐蕃军很快下邠州,进至奉天(今陕西乾县)、武功,京师震动。代宗这才知道吐蕃军已逼近京畿,急忙命雍王李适为关内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并火速出镇凤翔,以抵御吐蕃。
时郭子仪闲废日久,手下部曲离散,至此召募,仅有二十骑。刚行至咸阳,吐蕃会同吐谷浑、党项、氐、羌等二十余万人,弥漫数十里,已从司竹园(今陕西周至)渡过渭水,循山东进。郭子仪兵马甚少,无法应敌,急使判官中书舍人王延昌入奏,请增加兵马,但却遭程元振拒绝。
代宗方调兵遣将,吐蕃军已过便桥(今陕西咸阳西南),措手不及,便仓皇逃往陕州,六军逃散。郭子仪急忙从咸阳回长安,及至长安,代宗已渡过浐水。时射生将王献忠叛唐,率四百骑兵进入长安,胁迫丰王李珙等十王西降吐蕃。至城西开远门时恰遇郭子仪,郭子仪责备了丰王之后,便派人将丰王一行押送到代宗处。
吐蕃军进入长安,立广武王李承宏为帝。郭子仪循南山至商州(今陕西商县),收得武关防兵及六军散卒四千人,军势渐振。代宗恐吐蕃军东出潼关,命他赴陕州。子仪上表说“臣不收京城无以见陛下,若出兵蓝田,虏必不敢东向。”2随即命左羽林大将军长孙全绪率二百骑兵出蓝田以观察吐蕃情况。全绪与前光禄卿殷仲卿率守蓝田兵千余人渡过浐水,吐蕃一时不知虚实,有些畏惧。全绪又使射生将王甫入城纠集数百少年,夜间在朱雀街击鼓呐喊,吐蕃军遂惊惶逃出。吐蕃军占领长安仅十三天。代宗以郭子仪为西京留守。
自代宗狼狈东逃,百官都归咎于程元振,谏官频论此事。程元振心里害怕,又以郭子仪新立大功,不想还京,劝说代宗以洛阳为都。代宗应允,迁都的诏书已颁下数日,郭子仪闻知后,迅即上表论奏此事,认为长安地势险要,东都久陷于叛军,残破不堪,表示愿练兵御敌,再造邦家。代宗阅完奏表,感动流泪,对侍臣说“子仪用心,真社稷臣也。可亟还京师。”十一月,代宗驾还长安宫,郭子仪伏地请罪,代宗停车慰劳他说“朕用卿不早,故及于此。”遂赐以铁券,并图子仪像于凌烟阁。
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唐廷于各地多置节度使以制要冲之地。郭子仪认为现在平叛战争已经结束,而诸道节度使仍拥有重兵,“耗蠹百姓”,且易于割据称雄,于朝廷不利,遂上表请罢免诸道节度使。为使这项工作能顺利进2《资治通鉴》卷二二二,代宗广德元年。
行,请首先从他自身开始。广德二年(74)六月,罢免了郭子仪河中节度使的职务,子仪又请解除自己的关内副元帅之职,代宗未能同意。尽管郭子仪率先请罢免自己兼任的河中节度使职务,但由于当时藩镇割据的局面已基本形成,阻力很大,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仆固怀恩在平定安史之乱中战功卓著,但由于各种矛盾的斗争,最终走上了叛唐的道路。并勾结回纥、吐蕃军进攻东都。代宗召问郭子仪御敌方略,子仪胸有成竹地说“怀恩勇而少恩,士心不附,所以能入寇者,因思归之士耳。怀恩本臣偏裨,其麾下皆臣部曲,必不忍以锋刃相向,以此知其无能也。”代宗遂命郭子仪出镇奉天御敌。十月,回纥与吐蕃军进逼奉天,诸将请战,子仪不同意,他说“敌军深入吾地,利于速战,吾坚壁以待之,彼以吾为怯,必不戒,乃可破也。若遽战而不利,则众心离矣。敢言战者斩!”第二天夜里,子仪于乾陵之南布阵。翌日未明,敌军大队人马赶到,原以为郭子仪毫无准备,欲袭击奉天,忽见大军阵列,一时惊慌失措,遂不战而退。子仪使裨将李怀光率五千骑兵追击。敌军至邠州,又攻不下,于是便渡过泾水而逃。十二月,代宗加授郭子仪为尚书令,子仪以太宗曾任此官,坚决推辞不受。不久还镇河中。
永泰元年(75)九月,仆固怀恩假称代宗晏驾,郭子仪也死,再次勾引回纥、吐蕃、吐谷浑、党项、奴剌等率三十万大军深入唐朝内地,在掳掠了泾州、邠州后进入礼泉(今陕西礼泉北)、奉天县境。唐代宗即忙命郭子仪屯兵泾阳(今属陕西),并亲自率兵驻扎于苑中。
郭子仪奉命进驻泾阳,兵将才一万人。刚到泾阳,回纥、吐蕃数十万骑兵已经从四方云合,把泾阳城围困起来。在强敌面前,郭子仪沉着镇静,一面使部将李国臣、高升、魏楚玉、陈回光、朱元琮各当一面,而自己率甲骑二千人出入于阵中。回纥原以为郭子仪去世,代宗晏驾,才与吐蕃军联合进犯。至此听说郭子仪健在,知道上了仆固怀恩的当。郭子仪派使者告谕回纥首领说“昔回纥涉万里,勘大憝,助复二京,我与若等休戚同之,今乃弃旧好,助叛臣,一何愚!彼背主弃亲,于回纥何有?”回纥首领动心,欲面见子仪,子仪将往,左右劝谏说,戎狄不讲信用,不可深入虎穴。子仪为了社稷安全,已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对大家说“虏众数十倍,今力不敌,吾将示以至诚。”左右请以铁骑五百护行,子仪又不答应,只以数十骑相随前往。回纥军见郭子仪走近,个个剑拔弩张。子仪摘下头盔,面见回纥首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