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写着,毛笔字很差。关于毛笔字,他是有发言权的,毕竟家学渊源。
这么差的字,这个破桌子烂板凳,简直是辱没艺术啊。他心里感叹,没敢说出来。因为,那卖票的老头,已经盯了他半天了。“看不看,不看就走,莫挡我的生意。”
“看看看,老师,我想问一下,有没有唱小生的戏呢?”
“什么?小生的戏?怎么可能?现在,哪个看小生的文戏呢?一张票都卖不出去的。要不是这川剧还有吐火、变脸,哪个来买票看?走走走,不看就走开!”
他还不死心:“老师,省川剧团这么多的好戏,在哪里演呢?”
“演什么演?领导想起来,表面上支持一下,就排一场,根本不卖票的,卖也卖不出去,都是赠票。小伙子,听你说话,你这念白里有川剧的影子。我告诉你,年纪轻轻的,找个正事做,莫在这里打洋晃,我拉了几十年胡琴,现在靠卖票拿几个钱,没有舞台了。”
这话,让大白天的锦里,把小向冰冻在人群里。
他不忘继续争取到:“省川剧院都没有演出么?”
“有倒是有,下周六就有,你如果想看,去看吧。票价比这贵些,五十块。”
他仿佛得到了巨大的解放,兴奋地打听了川剧院的地方,向那个方向出征。
在川剧院附近的地方流浪时,他设想过许多情景,如何欣赏戏剧,如何混入后台,如何与大师偶遇,如何拜入大师门下,如何成为一名专业的演员。
而当他在川剧院外等了两天后,星期四,离演出只剩下两天了,结果发现,里面挂出公告,演出取消。
怎么取消了?是外地有演出吗?他问了里面的门卫大爷。大爷告诉他,票卖得少,况且,有的演员没到齐,也就取消了。
“什么意思?”他追问到。
“什么意思?没市场了呗。有的干私活,有的干其它营生,反正,正规唱戏的人,是越来越少了。因为看戏的人少了。”
当头一棒,他还不死心,继续问几个心目中的大师,住在哪里。
他想直接到大师家去拜访,即使不能当徒弟,得到一些认可也好。
谁知道,大爷仿佛见怪不惊。“走吧,小伙子,你这样的,每年都来两三个,迷川剧,我们也不害你。大师们都不能靠它吃饭,你还凑什么热闹?来来来,你是喜欢什么的,来两下,我听听?”
这样高雅的艺术,怎么可能随便跟一个看门的大爷唱?小向犹豫中。
结果,大爷倒先开口了,一开口,按小向后来的形容,声振九宵、语惊四座。我们觉得,小向的形容简直是疯了,那地方车水马龙的,人的声音肯定比不上汽车喇叭,振九宵,从何谈起?惊四座,哪个在座?只有小向一个人。
但对小向内心的震撼,的确配得上这个形容词。他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对外界的形容,总是失真的。
那大爷问到:“你唱一句试试?”
小向不敢唱了,大爷说话了:“我是听会的,没学过一天,你连我这一关都过不了,找什么大师,我就是个看门的。”
小向一生的骄傲,都败在这个看门的人身上了。他不相信,他总觉得,高手在民间,大隐隐于世,戏文上就是这样说的。
于是,他就在成都到处窜,到公园,听大妈大爷们,业余的水平,比他高多了,他都不敢开嗓子。而这些大爷大妈们,娱乐一下,该买菜的讨论菜价的涨跌,该带孙子的,讨论奶粉的贵贱。
总之,他所认为的高手们,都轻贱如菜场,根本与高雅,完全不沾边。
他终于失望了,这种失望是痛苦的,甚至是绝望。这么多年的热爱,居然赶不上看门的,买菜的。而那些真正的高手们,居然卖出出票,不以这为生了。
即使你在这个行当当上了天下第一,然而,突然发现,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了你的舞台。何况,你连入行都差得远。
自我否定是绝望的,投入的热情如信仰,当破灭的那一天到来,人生变得毫无意义。尽管,为此,他付出了他所有的热情和时间,他承受了屈辱和打骂,他什么也没得到,连得到的可能性,都没有。
流浪,不好意思回家,不好意思面对那小镇上看不起自己的人。终于,他钱用完了,乞讨并且不知道目标,被派出所当成盲流,遣送回来。
手中有金刚钻,到处拜师学艺,刻苦努力,终于可以揽下瓷器活了。当他豪情满怀进入市场时,却发现,这个生意没人做了。瓷器破了,何必补呢?直接买新的就行。
伴随着这个时代,被淘汰或者被遗忘的被冷落的艺术,曾经有过辉煌和美好,但在今天,却渐渐消失。
这个消失不是没有过程的,只不过,在山区那个闭塞的小镇,小向得到消息的时间太晚,以至于耽误了他的青春。
他回来时,迎接着全镇人民的目光,他是麻木的,空洞的,如同瞎眼看太阳。而当他端起母亲做好的饭菜时,才哭出第一声来。
他把自己关在房子内,一个多月才出来见人。从此以后骄傲不见了,兰花指不见了。老老实实守店子,老老实实卖货。只是有一点,从不与客人讲价,说多少是多少,你爱买不买。
偶尔,他春节时,也帮他父亲写对联。他算是家学童子功,当有人夸他的字,快赶上父亲时,有偶有羞涩,但低下的头,从不敢看别人的眼睛。
他的话越来越少,有时呆坐在街边,像个傻瓜。被偷走青春的人,注定缺少灵魂。
但他也有些异常的时候。当有人办红白喜事,那川剧的围鼓敲响时,他总是往屋里躲,好像神经质地在逃避什么。
“这孩子废了”,乡亲们都这么说。
他不说戏文,仿佛就不会说话,他没有唱腔,仿佛都没法开口。
我不知道他今天是否还在单身,因为他们家,据说,已经搬离了小镇,到他姐姐所在县城去了。向老先生积累的功德,已经无法在现时代,保留住这个家。尽管,他家的房子还在,但早已租给了别人,还显得非常破旧。
君子之泽,三世而斩。
冲突无处不在,这个时代,已经超越大部分人的想象,甚至对那些在大城市的知识分子,也不例外。
我见过一个中年女人,是北京某大学的中国古代文学副教授,最擅长的是填词,师从民国时期就很有名望的国学大师。但她所创作的几百首自已认为很好的词,居然找不到一家出版商,为她出书。
因为,卖不出去。
另外,这自爱好,导致她没什么论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英文也不行,外国期刊更无法登她的稿件。偶尔在某个小报纸上发个小诗,更不能证明什么。
她至今还是个副教授,从她博士毕业以来,就一直停留在副教授这个职位上。她后来为了出书,找赞助,曾经与生意人一起吃饭,其中,就包括有我。
她那个所谓赞助的生意人,曾经是她的学生。在学生老师老师的礼貌性吹捧下,她也兴奋起来。她对学生说到:你原来读书时,古诗词有悟性,毕业后转行,是不是为五斗米折腰,活得不太自然了?
谁知道,这学生说到。“老师,我始终觉得,文学,尤其是古代文学,只是一种爱好,是不可以当职业的。”
这话很伤老师的自尊,我都感觉得到,在酒桌上,那老师黯然神伤,也不好说什么。因为这个做生意的学生,承担了出版商要求包销五千本的任务。老师的书,才得以出版。
但是有谁看呢?不要奢求藏之名山吧,大概率是被束之高阁。
有没有永恒的东西呢?有没有不容易被时代淘汰的东西呢?有的,提供基本需求的东西,道路更长。比如厨师。贴近人性的东西,坚持最久,比如诗经。
文学要直指人心,满足人性的基本功能。直指人心的文学,他不是文学家,他是圣贤或者巨人。比如托尔斯泰,比如曹雪芹。
满足人性基本功能的东西,比如欲望,比如梦想,比如情绪等,西游记和水浒,就有这功能。快意恩仇吧,在人世间的所有不愉快,在他创造的小说空间里,让你得到释放的意淫。
直指人心的东西,是绝顶高手们的产物,他们肯定是站在历史之上的人。但他们正因为如此,肯定会一世孤独,甚至连找个学生都困难。
而满足人性的东西,很容易流于低俗,败坏自己的追求和名声。而从技术上来讲,又要高雅又要能够满足人性需求,是最高端的技术活。
创作者难寻,而当世观众却稀少,这是时代的法则。
有人说,岁月是把杀猪刀。这话有点搞笑,你是猪吗?